

引入故事教学法,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作者: 高佳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入新颖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加生动、高效。故事教学法因其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发挥故事教学法的效用,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筛选故事内容,营造课堂氛围
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些内容比较抽象且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在接触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经常会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引入故事教学法,将教学重点难点融入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故事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的自然兴趣点、认知规律均与成年人不同,教师在筛选故事内容时既要保障其趣味性,又要保障其教育性。其次要贴合教材主题。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选择与之相近的故事。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My friends”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围绕“朋友”“打招呼”等主题展开。在备课阶段,教师选定了主题为friend的英语绘本。根据绘本内容,学生将回答“What characters are included in the picture book?”“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两个问题。从后续的回答效果来看,学生可以从图片中感受到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并深刻理解了“何为朋友”。接着,教师提出“How do we introduce our friends to others?”这一问题,受词汇量的限制,学生开始产生“我该如何表达”的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入Story time中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介绍朋友的诸多方法”。当学生掌握对话中的知识点后,教师再拟定“如何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故事化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情境,积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为载体,教师围绕故事化的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而运用生动有趣的英语绘本、纪录片,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不同的,若教师按照统一的方法教学大量的知识点,无疑会让学困生“无法理解”,让学优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基于故事教学法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教学法。从定义来看,分层教学讲求个性化、灵活性,围绕某一具体的“故事”,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匹配不同的互动模式。针对学情较差且探索积极性较弱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鼓励、肯定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针对学情较好且有一定探索积极性的学生,教师要拟定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并加以指导。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In the library”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shout、run、sleep、eat、drink、talk等动词。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均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提前搜集学情并匹配不同的讲解方式。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只需要将词汇与图片释义对应即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需要围绕“If you saw someone making a loud noise in the library,how would you dissuade them?”构建故事内容。从后续的效果来看,因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积累情况不同,他们的分享亦存在差距,如有的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回复:“Don’t shout.”。从故事搭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回复方式尚有些生硬。这时,学优生积极阐述自己的劝阻过程。如“You can’t talk loudly in public places.If you want to play, you can go outside to the garden.”。这样,学生在相互分享中取长补短,都能取得相应的提升。
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不同学情、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情,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依托不同层级的特点,拟定差异化的目标,辅以不同的引导和评价方法。
三、拟定角色扮演,促进换位思考
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获取信息、积累经验的主要方式为实践和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教学法,拟定角色扮演任务,辅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从以下两方面形成理性思考。首先,学生要将自己带入某一角色。通过台词演绎,既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特点。其次,角色扮演任务通常需要小组合作。为了更好地演绎故事内容,学生会积极交换彼此的观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inderella”为例。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完整的绘本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还原故事情节。考虑到各小组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先根据故事内容,将本次角色扮演分为舞会开始前、舞会开始、舞会结束三个部分。接着,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角色,进行合作表演。从后续的实践效果来看,大部分小组会按照组员的自然兴趣点划分为编剧部、演员部、道具部三个部分。其中,编剧部需要拟定演员台词和旁白,道具部需要自主设计演员的服装,录制表演视频。在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可提前筛选出三个视频用来导入课程。
故事教学法讲求寓教于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秉承课内外融合的理念选择英语故事。基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学习自信心,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
四、引入生活教育,促进深度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理念。基于此,教师在引入故事教学法时,应秉承以下原则。首先,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尽量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故事。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采用情境化教学的策略,围绕生活化的故事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促进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搭建故事框架,组织故事内容。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At weekends”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is weekend?”。接着,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分享。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先选择1~2名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罗列出事件的名词或词组。如有的学生想要表达“我想在周末和小伙伴们踢足球”,教师就可鼓励他们先表达“踢足球”,然后考虑如何连词成句。此外,针对一些学情较好的学生,教师秉承引导和肯定的原则,辅助他们构建完整的故事情境。如有的学生想要表达“我想在周末和小伙伴一起做蛋糕”,教师就可辅助他完整地阐述具体的流程以及计划。
生活化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还能让他们在搭建故事内容时形成创新意识。教师要通过肯定、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理顺故事内容,流畅地表达故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之,故事教学法兼具趣味性和实践性,比较适合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生本理念,在备课、课程讲解、复习等多个环节,进行学习内容与游戏的融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逐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久隆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