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支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篇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区别于阅读教学,语篇教学讲求从文章整体出发,理解其中的词、句、语法。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将语篇教学纵深化。为此,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拟定教学内容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自然兴趣点、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性格,都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重要参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如果教师将自己视为教学主体,并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点,很容易让他们失去探索知识的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并拟定尽可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且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教学任务。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New Year”为例。从Story time的内容来看,学生不仅要明晰文中的词汇与句型,而且要懂得用一般将来时表达自己在未来想要做的事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浓厚的探索欲。若教师仅要求学生按照文本内容,分享自己的新年安排,他们则会因为学习要求简单而缺乏探究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致力于将春节的习俗和起源与文章内容相结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围绕“If you were invited to introduce this traditional festi‐val to foreign friends, how would you introduce it?”这一问题展开口语表达训练。同时,考虑到后续的展示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先拟定对话框架,再铺设具体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探索能力有限,教师要在尊重他们探索过程的同时,予以理性引导。所谓理性引导,就是运用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有来有往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取正确答案。此外,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理念,运用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合教材内容,促进新旧联结

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语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加强语篇教学,并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连接。一般来说,新旧知识的连接可以让学生快速聚焦文章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语篇内容时,常习惯于挖掘其中的词汇、句式、语法等知识,而忽视了文章主题、情感、背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运用多元的学习项目、教学活动等,促进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A healthy diet”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利用PPT展示了多张图片,并提出“Can you guess what I ate this morn‐ing?”这一问题。由于图片中既包含已学习过的词汇,又包含未学习过的词汇,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分享。经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学生更加乐于学习Story time中的内容。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再次提出问题:“Who has a healthier diet, Mike or Yang Ling?Who is more likely to gain weight after a few years?”。然后,学生一边阅读文章内容,一边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Mike更容易长胖,因为他太喜欢吃甜食了,且饮食结构不均衡。

新旧知识的联结,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带领学生将生活情境与文章内容相结合。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三、借助多元策略,深挖文章内容

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英语教材不仅包括丰富的句型、语法,还承载了大量的人文要素。基于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深刻真实的人生哲理,教师要重视其中的教育意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容。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结构化表现方式,归纳文章结构、厘清文章话题。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将绘制思维导图的权力交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从浅层阅读过渡至深层阅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为例。从Story time的内容来看,学生将初步了解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了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要求他们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每一个节日的时间、习俗。由于每一段有关节日的描述都很简短,所以,教师要注重时间的把控,并邀请一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在确保思维导图的正确性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除了课本中出现的节日介绍,你还有哪些补充?”考虑到互动的效率,教师将学生有序地划分为八个学习小组,其中每两个学习小组讨论同一个节日。通过一定时间的观点交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快速总结相应的节日习俗。

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本间的多维互动。借助逻辑分明的图形架构,学生能够逐步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重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探索过程的基础上,适当修改和填充学生设计的思维导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

四、营造交流氛围,促进知识迁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实现沟通与交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并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结合教材中的语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拟定丰富的教学活动与学习项目。考虑到师生、生生互动的效率,教师要营造自由且宽松的沟通氛围,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重构评价体系”,引入评语式、过程性的评价方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Our animal friends”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展示了多幅水墨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一边欣赏水墨画内容,一边思考“What animals are included in these paintings?”“What are they doing?”“What are their character‐istics?”等问题。结合美术素养、语文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学生选择一幅图片进行分析。区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教师先鼓励学生尽可能完整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再进行展示,以此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自由且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和学习积极性。基于丰富的口语表达话题与素材,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所思所学,展开观点的分享。依托新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晰其中的词、句、段和语法,而且要让他们从语篇的角度,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境、情感和主题思想。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策略的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能于自主展开文本的分析、探究。此外,教师要适当调整课堂节奏,重构评价理念,让课堂更加精彩和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