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作者: 支甜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美术知识、锻炼艺术技能、激活创造性思维、开发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让学生于实践中体验美术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对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性作业内容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能力,涵育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一、绘画类作业,激发艺术创作
绘画类作业自始至终都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所在,它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自身的美学感知力与艺术创造力。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绘画作业方面的内容设计,在启蒙学生美术思维与培养艺术素养的基础上,高效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为其后续的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星空的联想》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夜晚的星空进行联想绘画,此类绘画训练,既需要学生对夜晚星空进行实践观察,还要发挥想象力将其构想展示于画作之中。教学时,教师基于课程内容,借助知名画家的画作进行导入,以“星空”为绘画主题,布置相应的实践创新绘画作业。这种基于实际的美术绘画作业是一种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训练,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美术课程中美术名作与美术历史的渗透,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形式,并感知历史上知名画家的绘画心境,体会他们的心路历程。
此外,为了促进创新实践绘画作业的有序推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并指导一些绘画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融入一些艺术元素。如可以模仿梵高的《星夜》,在夜空的绘制上,采用具有想象力的笔触,或以浮世绘为模板,在复古写实中,寄托学生对夜空的幻想。通过该类型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语言。
绘画类实践作业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度开发,通过融入可交互性的内容,点燃了学生的绘画热情。同时,学生在绘画创作、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步激发,进而主动交互、大胆想象,用实践探索深化思想并表达情感,继而达成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目标,从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等多个方面纵深发展。
可见,通过融入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绘画练习与创作类型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高效育成。因此,教师需要革新作业教学思路,创新美术绘画作业设计,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语言,促进其艺术素养和美术绘画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鉴赏类作业,提升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迈入艺术道路的前提条件,通过培养和提升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创新鉴赏类作业的构想,帮助学生优化自身的鉴赏能力,获得审美感知力与艺术鉴赏力,形成独到的艺术审美观念。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我们班级的标志》为例。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标志的艺术赏析与内涵分析,让学生鉴赏艺术标志的同时,剖析理解标志设计的内涵所在。教学时,教师应创新生活类作业,注重实践性与新颖性,为学生列举各类标志的特点以及内涵,并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供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标,其设计是在红色心形图案里加入一个手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手掌就变成白鸽的羽翼,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友爱之手,奉献一片爱心。
此外,教师可基于课程基础,要求学生参考具有审美特点或具有特殊寓意的标志,设计属于自己班级的标志。该实践审美鉴赏作业需要学生将日常班级生活中的事物元素作为练习材料,如班级里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蕴含班级精神的事物等,以丰富标志内容。有的学生将象征班级精神的向日葵作为标志的基础,再将具有代表性的红领巾加入标志设计中,设计出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向日葵作为班级标志,寓意具有向日葵般蓬勃朝气的学生,在祖国的光芒下健康成长、向阳生长。学生通过对各种标志的鉴赏,进行班级标志的创意设计,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最终实现其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思维的全面提升,从而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设计艺术作品。
可见,小学美术教师通过创新鉴赏美术作业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并高效涵育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进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为他们后续美术层面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类作业,促进个性发展
设计类作业是启蒙学生美术能力的核心教学策略,借力设计类方面的作业,学生可以在不断的设计理解中,建立独到的美学认知。对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布置实践类设计作业,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其艺术设计水平与设计美学方向,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艺术方向的深入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美丽的纹样》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各类型纹样的变化、转化过程,并尝试通过剪切、拼贴、绘画等方面的练习,遵循删减、增添的艺术思维,鼓励学生设计和完成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教学时,教师引入纹样变化的过程,并加以实例辅助,以花卉纹样的变化形式为例,为学生展示从实际描绘花卉形态,再到删减概括花卉纹理,最终形成工艺品或者生活用品上的纹样图案的过程,要求学生将生活中具有美感的事物,进行纹样设计,布置相应的设计类作业。纹样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细心观察、发散思维、主动思考,在寻找实际事物并将其转化为艺术纹样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潜在提升。通过此类纹样类艺术作品的设计,学生更深入地建立起美学认知,发掘出个人所独有的艺术方向。
此外,在将事物从写实到概括,再到最终的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倾向不同,最终完成的设计作品也各具特点。如将竹子从写实转化为纹样,在最终的转化中,学生可以用简笔画的方式,绘制简洁干练的纹样;也可以用水墨形式,设计具有复古传统色彩的纹样;还可以用剪贴画的形式,拼贴出富有创造力美感的纹样。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绘画风格和艺术主题,发掘其兴趣和潜力,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确定后续的艺术设计发展方向。
可见,设计类作业是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和建立美学认知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计方面的实践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艺术审美倾向与艺术层面潜力,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继而迈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总之,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需要从各类型艺术作业层面入手。教学时,教师应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剖析学生的艺术倾向,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掘学生的美术天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创造力,构建个性化的美学认知,进而真正实现小学美术实践性作业设计层面的创新,促进学生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校)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