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作者: 王维民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诗歌在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具有创新性,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与情感,又体现了诗人对语言与艺术的创新尝试。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其审美视野,也能让他们从中汲取情感共鸣,拓展思维,深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本文探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诗歌世界,领略其中的情感、美感与智慧。

一、情感共鸣,情景交融

当涉及情感共鸣和情景交融时,诗歌就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表达方式,带领读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景与情感并产生共鸣。情感共鸣和情景交融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认知,提升其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水平。通过情感共鸣,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通过情景交融,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诗歌中的情境,从而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雪的美丽和寒冷,引发其对雪产生情感和联想。首先,教师请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沁园春·雪》,并简要介绍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情境。其次,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试着从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出发,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你是否有过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坚强和安静的时刻?”随后,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另一些诗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雪景的动态美与作者的豪情壮志,并展开讨论:“你能否想象出这些景象?它们与作者的情感有何联系?”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句诗歌,绘制成一幅插画,以此表达诗句中的情感和景象。然后,教师请各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体会不同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课堂收获并思考:“学习诗歌时,你是如何体验情感共鸣和情景交融的?”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景描写,写成短文进行分享。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的情感与意境,还可以提升其文学鉴赏和情感共鸣能力,更加深刻地体验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审美体验,美感沉淀

诗歌中的审美体验和美感沉淀都是读者与作品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诗歌通过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意象构建和情感表达,引领读者走入一个美的世界,让其在美感中沉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体会作者深情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从而体验诗歌的美,实现美感的沉淀。群文阅读开始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并配以激情洋溢的导语,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为其审美体验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阅读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可以通过朗读示范、学生跟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感,也可以通过分析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可以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群文阅读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出自己在审美体验中的收获和体会。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其美感的沉淀和升华。此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审美经验应用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沉淀水平,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风格相近或主题相关的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美。

三、词藻解析,意象解读

词藻解析和意象解读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词藻和意象,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美感。词藻解析需要借助语言,使作品的表达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通过挑选精确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作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语境,加深作品的意义和美感。意象解读即解析作品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含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例如,教学《梅岭三章》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与山区自然景色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山地留下印象,预热课程话题。在简要介绍作者陈毅与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梅岭三章》,带领他们进入诗歌的世界,并选取诗歌中的典型诗句,让学生逐一分析其中的词藻和修辞手法,以及诗句所表达的内涵,理解这些词句是如何丰富诗歌表现力,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和主题相呼应。随后,教师可就课上分析的词藻、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可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词藻和意象,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课程内容,体会词藻解析和意象解读在理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梅岭三章》这首诗歌,从词藻和意象的角度感知诗歌的美和情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分析水平和鉴赏水平。

四、语言品味,修辞体现

语言品味和修辞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恰到好处的语言选择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作者能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品味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对语言的敏感度,使作品更具艺术价值和深度;修辞是一种修饰语言的手段,作者通过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例如,教学《乡愁》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与乡村风景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为课程内容作铺垫。在介绍作者余光中与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轮流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喻和排比手法,并探究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情感表达、传达语言品味的。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乡愁场景,尝试运用比喻的手法和形容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最后,教师请学生总结课程内容,明确语言品味和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将其应用在阅读和写作中。此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一篇简短的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光中的《乡愁》,从语言和修辞的角度更好地感知诗歌的美和情感,提升文学审美水平、鉴赏水平和分析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通过探讨现代诗歌的情感共鸣、审美体验、词藻解析、意象解读、语言品味和修辞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阅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领略诗歌之美,感受情感共鸣,获得启发思考,提升文学素养。同时,这些环节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文学之美,加深对文学表达方式的认同和对文学的热爱与理解,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磐安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