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马琳琳音乐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兼具中华特色,将其有效运用于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幼儿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按照《学前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丰富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形式,合理选择素材,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对音乐产生欣赏、探索的热情,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1.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在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为幼儿带来全新的体验,如戏曲、民歌等作为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可为幼儿带来一种新鲜感,凭借原生态的音乐节奏,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达到听觉上的美好享受,增强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力。幼儿在优美的音乐熏陶中,审美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2.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传统音乐有一定的年代感,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本身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激发幼儿的活动经验,提升幼儿创造和想象的能力。如引导幼儿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进行舞蹈创编、音乐欣赏,通过简单动作和感受旋律提升幼儿音乐素养。此外,幼儿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他们充满童真的世界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音乐素养。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兼顾德育功能,它凭借多样化、特色化的形式,可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搭配合适的舞蹈动作,既能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如《凤阳花鼓》,将曲艺花鼓的舞蹈动作融合于音乐教学中,幼儿可模仿简单的舞步,投入音乐情境。此外,传统音乐节奏欢乐,适合幼儿演唱、欣赏,并凭借较强的韵律感,让幼儿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有更为系统的认知,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促进幼儿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
4.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传统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以人们最常用的方式,如民族音乐、戏曲和舞蹈等,对当下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等进行艺术阐述,蕴含着一定的信念感和文化底蕴。如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结晶,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而且歌词比较口语化,幼儿通过歌唱、聆听等形式对相关的背景素材进行合理分析,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懂得如何关心他人。
二、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合理选材,有效运用。传统音乐经过时间的沉淀,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包含了说唱、民间歌曲、戏曲、器乐等多个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歌曲赞美人,有的歌曲歌颂物,有的则是表达理想等。所以选择传统音乐素材时,教师要考虑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学前教育主题进行合理分析,选择有代表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的传统音乐。
一方面,传统音乐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所以教师在音乐资源的选择中,应注意素材的应用要足够广泛,代表地方特色。感受美好事物也是音乐活动的内容之一,凭借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歌曲,有助于幼儿获得美的熏陶。如歌曲《茉莉花》旋律优美,通过婉转的歌词,勾勒出江南美景,幼儿在美好的旋律中获得成长,感受劳动人民朴实的美好品德。
另一方面,考虑传统音乐的生活化特点,按照纲要相关要求,开展幼儿艺术教育,其目的是让幼儿主动接触美好事物,教师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区别于一般的艺术表达形式,为让幼儿更好理解,教师要尽量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歌曲,引发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2.环境构建,氛围营造。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构建。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音乐的渗透工作,还要有大局观念,将民族音乐巧妙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
教学时,教师可将民间音乐欣赏作为幼儿每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可选择合适的传统音乐课程,通过亲子合唱的形式,让幼儿在家也能感受到传统音乐的衔接性特点。其次,为打造具有历史性的传统音乐环境,教师在教室内、走廊、过道等区域可粘贴合适的画像,歌舞表现的图片,加上装饰作品,可营造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幼儿每天入园时,教师可播放传统音乐,让幼儿在这一氛围中感受传统音乐旋律的美好,体验音乐的独特之美。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心理环境的构建。良好的主观环境作为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幼儿学习和认知意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营造一种和谐的师幼关系,可为幼儿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让其自由探索未知的世界。
3.跨科融合,丰富内容。幼儿园为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将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五大领域,确保整体的教学活动充满乐趣,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促进幼儿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发展,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将传统音乐融入语言活动中,幼儿可在欢乐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此外,为让幼儿学会新的童谣,教师可选择在语言活动中增加传统音乐。如在《葡萄丰收》语言活动中,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幼儿进入合适的情境:果园中有着成熟的葡萄,这些葡萄非常诱人,这是果农辛苦劳作的成果,为让大家尽早品尝到美味的葡萄,如何帮助果农采摘呢?教师播放歌曲《葡萄丰收》,调动幼儿的情绪,其参与的欲望更为强烈。
由此可见,由于语言活动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组织语言活动时可融合传统音乐,综合开展系统性的教学工作,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和交流,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表达和交流,依托童话故事,了解相关的音乐内容,理解传统音乐的情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
4.家园合作,达成共识。为让传统音乐落到实处,促进家园共育,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完成资源的整合工作,开展一系列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引领幼儿和家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幼儿园可定期组织传统音乐开放日活动,可邀请家长到园内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开展情况,还可结合传统节日组织趣味性的亲子活动,幼儿、家长一同参与具有特色的歌舞表演活动,通过幼儿的个体展示,加深对传统音乐的热爱,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集体、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获得艺术性的熏陶。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民族音乐和幼儿进行亲密的互动,构建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提升幼儿感受和表达传统音乐的能力。
5.善用乐器,创新形式。乐器作为传统音乐的载体之一,教师从传统乐器分析,向幼儿介绍相关的乐器,说出乐器的名称,如笛子、鼓、二胡、唢呐、琵琶等,这些乐器的节奏性和韵律感极强,各有特点,辨识度极高,可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一段配乐,让他们猜测这是什么传统乐器发出的声音。接着逐一介绍对应的曲目,使幼儿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如唢呐是轻快、明亮的,鼓是雄厚的。为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音乐,教师要善用乐器,创新学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感受其音韵美。
总之,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传统音乐素材,营造合适的音乐学习环境,实现音乐和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从多个维度引导幼儿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镇杨场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