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表达的教学路径构建

作者: 戴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能力确定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长期以来,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大多数仅限于阅读指向表达的层面,很少融入思辨元素,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精神不利。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通过思辨性阅读、思辨性写作和思辨性口语交际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借助思辨性阅读,促进思辨性表达

阅读与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辨阅读与思辨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表达,从而促进他们思辨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1.挖掘思辨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元素。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时要注重挖掘这些思辨元素,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并借助思辨性阅读促进其思辨性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哈尔威船长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他为什么说必须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却不考虑自己?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认为,哈尔威船长并没有忘记自己,他的想法是一定要把船上的六十人全部救出去,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这表明哈尔威船长有着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学生通过思辨表达,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和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思辨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促进他们思辨性表达能力的提升。

2.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

群文阅读可以将相似或相关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梳理和总结等形式,发现和挖掘这些内容的共性和个性之处。这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思辨。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表达,这也是提升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中选编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等课文。教师教学时可以结合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将《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民间故事与教材内容整合起来,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学习。通过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这些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然后提出思辨阅读话题:“这些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表现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么,在现代社会,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学习这些民间故事吗?说说你的理由。”通过思辨阅读话题的引领,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从而促进其思辨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思辨性写作,助力思辨性表达

思辨性表达并不是指简单的说话或遣词造句,而是指学生在语言立意、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能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发现与见解表达出来。传统的思辨表达主要以口头表达为主,会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缜密,不利于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可借助思辨性写作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1.实施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

写作本身就是可以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语言表达方式,思辨性写作需要融入理性思维,从而使写出来的内容更加理性、客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习作训练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使其思辨性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材的习作内容是“家乡的风俗”,可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民风民俗”相对应。教学中,教师可把习作教学、单元课文以及人文主题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习作中加入一些思辨元素。如以“春节”为习作素材时,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年味的浓与淡”“过年习俗的旧与新”“放鞭炮的习俗应该禁止吗”等主题进行思考,也可让学生结合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进行探讨,引导他们感受文化传承背景下春节习俗的喜与忧,并鼓励他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风俗的深刻见解。通过单元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写作内容,引导他们融入思辨元素,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2.挖掘教材习作思辨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实用性习作训练,如写信件、留言条、请假条、倡议书、演讲稿等,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实用文中的思辨元素,通过实用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书信类”习作训练要求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有书信习作的要求进行梳理,然后让学生说出“书信类”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变化对自己的习作训练有哪些好处等。通过挖掘思辨元素,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不同类型的习作要求,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实用性习作能力。

三、借助思辨性口语交际,助力思辨性表达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都与“思辨”有关,这对学生更好地了解、感受和对待事物以及提升其个人素养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口语交际中蕴含的思辨元素,对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训练,以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1.创设思辨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

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题内容等要求,通过说、评、演等方式,为他们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创设一个学生归还借阅图书的学习情境,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图书管理员和图书归还者,主要就归还者的借阅时长、借阅书籍的划痕和破损等情况进行表演。情境中,归还者认为延迟归还不会造成损失,书籍破损等情况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管理员并不认同这些观点。随后,双方就此展开思辨性交际活动。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日常的借阅经验,能够让他们积极地开展口语交际,据理力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就班级图书借阅公约的制定确定可行的方案。

2.精选思辨交流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许多口语交际都跟商量、讨论、辩论等话题有关,教师要依据教材要求及学生特点,精心设置交流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辨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辩论”时,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辩论话题,如“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不可以说谎/可以说善意的谎言”“人们通过竞争/合作取得成功”等。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提炼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依据这些看法与学习同伴展开有理有据的辩论活动,以此深化他们对这些话题的理解与认识,切实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思辨性表达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其思维能力的构建。因此,教师要将学生从被动进行表达训练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把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辨表达更有力量,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富民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