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应用意识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 郁留红

应用意识有助于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践能力。数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在小学阶段只是学习的起点。面对理论性的抽象化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更加具体和清晰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索数学应用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聚焦数学现象

小学数学是培养应用思维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可以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数学现象中知识点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其应用意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轴对称”一课为例。讲解完轴对称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如长方形、正方形等。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如电视机、雨伞等。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北京天坛的照片,带领学生来到天坛,并让学生指出该建筑的对称轴在哪里。接着,可以前往苏州园林,园林中有许多小亭子,这些小亭子也符合轴对称的特性。教师还可以考验学生,在一个立体的小亭子中,能找出几条对称轴。然后,可以将视线移至国外,观察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否也符合轴对称的特性。“旅游”结束后,可以进入自由探讨环节,让学生思考身边还有哪些事物具有轴对称的特点,并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探究建筑物、景点设计成轴对称图形的原因,是否发现了不是轴对称的建筑,以及对比哪一种更符合大家的审美。下节课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情境更加直观、清晰、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代入学习,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通过与传统课堂形式不同的方式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情境中能更快地投入,从而更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并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引导,还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数学现象,提高数学应用素养。

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讲解为主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概念之前,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利用材料工具等将数学知识展示出来,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与毫升”教学为例。教师原本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授,告诉学生1升=1000毫升,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记忆记住这个知识点,但对于1升和1毫升的概念并不清楚,导致在生活中有时很难估测到容器或液体的容量或体积,偏离了学习数学不仅要完成理论上的学习,更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给学生几个不同的容器,如矿泉水水瓶、长方体花瓶、实验用的水槽等,让学生对其容量进行猜测。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容量的大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自己想要知道其容量的容器,从一个标准的1升的容器开始,用这个1升水的容器去测量学生准备的容器。如学生准备奶茶店的小杯、中杯和大杯,想要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差值是多少,就可以先用水装满小杯奶茶杯,然后倒入中杯中,并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标记,最后再倒入大杯,同样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标记。在完成标记之后,将大杯中的水倒入空的1升容器中,会发现此时水的体积大致占容器的三分之二偏上,由此推测小杯的容量大致为350毫升,根据标记推测中杯的容量大致为500毫升,大杯的容量大致为700毫升。完成测量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精准的仪器测量奶茶杯的容量,在这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平常生活中出现的物品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理解,在之后的生活中也能实际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自己解决类似的问题。数学知识的应用需要教师设置不同的课堂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将数学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化,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三、多元实践,促进学以致用

教师应在教学时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式,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努力将知识与生活有机融合,把学生带入实践并掌握和应用知识点,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从不同视角去深入理解知识,并有效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对其进行调查并制作相关统计表。如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统计六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使用电子产品软件的时间,并将其分为游戏类、学习类、视频类、聊天类以及其他五大项。学生可以自由组队,对年级中的不同班级进行实际采访提问,如有学生回答每周使用电子产品时在游戏类花费的时间为2小时,在学习类花费的时间为3.5小时,在视频类花费的时间为1小时,在聊天类花费的时间为1.5小时,在其他软件上花费0.5小时。学生可以先将每人所用时间详细记录下来,采访完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将使用五大类的时间加起来计算平均数,并以游戏类、学习类、视频类、聊天类和其他作为横轴,平均时间作为纵轴制作统计表。完成统计表之后,根据平均时间算出扇形统计图中每一类软件的占比,由此完成扇形统计图。每组学生完成扇形统计图的制作后,可以将这些扇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对每班的使用数据进行对比,并让学生从对比中发现不同之处,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以及对图表进行观察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全年级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软件的时间进行汇总,计算出全年级学生每周使用电子产品软件的时间。制作完图表之后,可以再将全年级的图表和每个班级的图表进行对比,让学生根据图表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如游戏类在图表中占比25%,已知游戏类总时间为80小时,问六年级学生每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一共是多少个小时?根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对六年级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有什么建议?随着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从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偏长,因此应给出合理安排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时注意姿势避免近视、切忌沉迷电子游戏等建议。

通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采访调查,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能增强学生对图表问题的理解,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数学核心思维和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教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对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通过知识点具体化、生活情境化,发掘数学知识的内涵与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启发学生思维,从多维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让知识在应用中更有记忆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数学本就和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灵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