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

作者: 陈旦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小学美术教学鼓励学生欣赏美,要求学生在观察和鉴赏美术作品中提高感知、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新课标提出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和深层发展。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将追求更高水平。对此,教师应积极改革、与时俱进,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努力优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多资源,在开阔视野的欣赏中实现深度学习

丰富的美术资源能够吸引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以具有观察和鉴赏价值的美术资源为基础,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资源”策略,以教材资源为主,同时补充美术欣赏材料,渗透美术思想文化,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促使他们进行深度学习。

1.根据教材资源,增加美术欣赏材料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对完善,有助于学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然而,教材只能提供有限的欣赏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美术欣赏需求。因此,教师在利用教材美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应注意利用生活环境或互联网平台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为学生补充课外的美术欣赏材料。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水墨游戏》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笔和墨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水墨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荷花小鸟》《泼墨山水》等水墨画,还可引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赵金淼、张东林、狄少英等艺术家的水墨画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尽管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小学美术学习阶段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水墨画的人文内涵,但在众多水墨意境的熏陶下,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水墨画艺术的魅力,并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中实现深度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搜集课外美术资源,在搜集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美术资源欣赏经验,积极寻找身边具有欣赏价值的美术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美术欣赏能力,有助于他们实现深度学习。

2.依托教材资源,渗透美术思想和文化

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以及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将美术文化适当地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美术欣赏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深度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教材资源,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美术思想和文化。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思想和文化进行学习,促使他们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彩墨脸谱》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色彩等知识,通过中国脸谱艺术具有的图案美和艺术性,增强其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甘露寺》中刘备、《芦花荡》中张飞等脸谱形象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京剧脸谱文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以下材料:“京剧脸谱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丑角脸、小妖脸、英雄脸等。其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千变万化,有规律而无定论。”教师通过适度渗透美术思想和文化,将学生的美术欣赏从“欣赏美术作品”提升到“欣赏美术文化”层面,让学生在欣赏美术文化中实现深度学习。

二、多交流,在充分讨论的欣赏中实现深度学习

科学的课堂互动机制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学生各项思维及能力尚未成熟,难以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快速达到预期目标。构建科学的课堂互动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有助于师生沟通,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逐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和水平。因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实行“多交流”策略,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搭建稳固的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讨论式”美术欣赏。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色彩的情感》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识别和感受不同色彩所传递的情感的基础上,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先导入生活情境,并提问:“日常生活中,你们经常接触哪些色彩?这些色彩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基于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交流,迈开深度学习第一步。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提出深层问题:“观察这些美术作品,它们的色彩是什么?带给了你怎样的情感体验?”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一步欣赏用色彩表现情感的美术作品,讨论艺术家是怎样用色彩表现情感的,加强深度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些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你有哪些想法?请在小组讨论中说出你的想法。”学生据此深化小组交流,大胆讨论色彩的美术价值,学生的学习深度再次被加深。

三、多角度,在发散思维的欣赏中实现深度学习

多角度的美术欣赏,有助于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散思维,进而实现对小学美术的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应实行“多角度”策略,突破固有思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观察和鉴赏美术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欣赏角色,让学生任选角色、畅所欲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汽车设计师”与“汽车消费者”两种角色。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不同的汽车设计效果图或实物图时,要克服单一的欣赏思维,分别从“汽车设计师”与“汽车消费者”角度发表观点。在多种观点的交融碰撞下,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学生画出自己设计的汽车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定“评委”与“参赛设计师”两种角色,让学生分别从“评委”和“参赛设计师”角度,客观欣赏和评价其他学生的设计图,以此促进其深度学习。

四、多实践,在自由发展的欣赏中实现深度学习

无论“多资源”,还是“多交流”“多角度”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都存在教师对学生美术欣赏的干预,不是学生独立自主享受欣赏美术的过程,对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还是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学生充分经历“多资源”“多交流”“多角度”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后,提高了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之后,此时,教师应贯彻“多实践”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机会,给予学生欣赏美术的自由空间。教师首先可以搜集实践资源,其次可以提出实践要求,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欣赏美术。学生自由选择欣赏对象、确定欣赏方法、分享欣赏感悟,能够在自主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漂浮的画》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借助油漆和水互不相容的特点,为学生制作多幅“漂浮的画”。课堂美术欣赏中,教师首先以教材中的《显微镜下》《敦煌飞天》等美术作品为例,带领学生探索相应的美术欣赏方法。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其他“漂浮的画”,提出“漂浮的画大鉴赏”实践任务,让学生为每一幅“漂浮的画”写评语,学生由此实现多元实践,在更加多样且充满个性的欣赏和表达中,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总之,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欣赏使学生感知、发现和欣赏美,是促成学生美术欣赏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深度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有力的资源支持、充分的交流讨论、思维的全面发散、实践的自主体验中,深入欣赏美术,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