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社会美育
作者: 王慧涓 郝瑞宇美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有着巨大可塑性,美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等方面作用尤其明显。中学的全部教育环节都应贯穿美育,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美育教学不应仅限于艺术类课程,历史等课程也都应贯穿美育。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元素,课程标准也有加强美育的要求。本文拟依托中学历史新教材,从学生审美体验、审美心理活动和发展过程的角度,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实践给予美学范畴的宏观透视与解析,在拓宽社会美育的内涵,触探学生感受体验社会美的过程中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以期深入理解中学历史课程中社会美育内在的逻辑框架结构特征,助力美育进入新的深度和层次。
以社会生活为审美对象所产生的美感即为社会美,表现为人们对社会生产、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以及社会关系等的欣赏、体验和憧憬等。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世界”的主要领域。显而易见,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充分体现。
一、社会生产美
教科书中有大量社会生产知识内容,如各个时期的工具、建筑、水利工程、工艺等。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以欣赏、体验的审美化方式去感知这些知识,进行审美体验,那么知识中包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意蕴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的生命感、历史感,使学生产生惊奇、满足、震撼等情感体验。这些能体现人类创造性劳作精神的社会生产知识内容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表明在具体历史情景中的“生活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生命的,充满了意味和情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超越“自我”,在瞬间的审美直觉中,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和融合,在心目中生成美的“意象世界”。北京人的用火场景、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骨笛、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四羊方尊、“震不垮”的都江堰、纸本地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宋代瓷器、泥活字版等教科书中出现的有关社会生产的图片都是这种意象世界的组成部分。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能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社会美育。可以看出,所谓社会美是包含着深刻历史意蕴的意象世界,照亮了社会生产等领域的本真状态。这里包含有蓬勃向上、创新创造的人生图景,包含有历史前进的宏大叙事,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同情和想象进入历史,学生在社会美育中体验到与世界的和谐,沉醉在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中。这对满足学生的精神超越需求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以自我生命整体方式体验过程中,体验到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生生不息的社会生产历史意境,情景融合,感悟到人和世界的最直接、最亲近的生存关系,欣赏到自身的直接价值感受,从而能够获得人生智慧,提升人生修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美学兴趣和知识得到加强,无疑会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二、社会文化美
能给学生以喜悦、幸福审美体验的还有人类多元多样的社会文化。教材中讲述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科学与文化等,若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让思维、感觉和情感交织起来,则课文中的内容就更像是有深刻意蕴的历史之歌,学生能感受到魅力巨大的人类创造精神,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能够引发愉悦、充实的社会文化审美体验。教材中介绍的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意境新鲜、奇特,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可以融入真实情感,与画作产生共鸣;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响曲》能把学生引向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诸如此类,承载着学生美好追求和审美理想的文化元素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美的尺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展现自发情感态度的体现,是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浸润启迪与鼓舞,契合注重学生情感价值体验、使历史学习立体化、增强课程内容生动性等课程要求。
事实上,结合社会文化的社会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境界的提升拓展,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开放自己,更好培养社会情感和社会意识,培养个性与社会相协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中介绍的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等内容,都是实现此项功能的好素材。可以把个性引向社会,培养学生寓于一定社会审美图式的情感。学生在对教材中提到的享誉世界的诗歌、词曲、小说佳作进行鉴赏、评价之后,在对成就斐然的书法艺术进行超语言的理解互动之后,若能跨越时空界限,使自我整体有序地参与到与历史的对话交流中,并在有他人在场的审美情境中完整真切地表达生存感受与经验,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意识与价值观,建立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联系。
三、社会美育的特性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合社会美育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强调的是,社会美育活动应体现美的特性与美育的特性。社会美育活动富含情感,理应通过一些新鲜的、特定的审美形象使活动充满吸引力和趣味性。教材中介绍的楔形文字及其变化发展、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和壁画等有趣生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审美创作与欣赏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对审美风格的持续追求。
美的体验性与美育的过程性也是社会美育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将收获的是对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进行鉴赏、评价之后的体验。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社会美育的价值取向需要突出其过程性,因为社会美育的目的、功能和价值均在美育过程中实现。审美意识、审美心胸或态度、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品位等的提升需要这样的过程。实际上,这样的审美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是具有高度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是学生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创造性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基础。当然,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师还要关注美的和谐性与面向整体人格的美育特性。美的和谐,源于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在此基础上的美育也应从整体着眼,在理性的调控下发展学生的内在精神因素,全面培育人格的有机完整性。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的审美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学生的多种心理因素对审美对象作出整体反应,学生沉浸在高尚优美的审美境界中,从而逐步建立起高尚完善的人格,逐步实现人性的完满。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美的社会性,这样的审美活动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方向,弘扬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总之,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社会美育,旨在帮助学生领略、体验和欣赏社会生产、社会文化等社会生活之美,是价值之美的教育。它紧密关联学生的情感价值理想,与中学阶段的自然美育、艺术美育、科学美育等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学美育的完整体系,担负着美育的责任使命。美育基于教育活动的审美维度,在完整的中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升华,还能促进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营造更深更广的审美教育氛围,推动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文系长治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师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C202206。)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