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到能力:劳动课程目标测评框架下劳动观念的进阶理路

作者: 乔天宠 马佳驹

2022年4月,教育部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作为国家的基本纲领性文件,课标对中小学劳动课程提出了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分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四个维度。

一、关于劳动课程目标测评框架的基本内容

董仲文在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的层次、劳动素养内涵与测评框架构建》一文中,基于课标,提出了课程目标测评的构建框架。该测评框架旨在为劳动课程的教学实施、质量评估提供明确的参照,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精准实现。

这一框架详细列出了各个目标的测评要点,从劳动观念的实际体现,到劳动能力的实践运用,再到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这些测评要点有效促使劳动课程目标在实际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它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化、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教育质量和目标实现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劳动课程目标测评框架下劳动观念与能力的构成要素

1.劳动观念的构成要素。课标指出,要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涉及学生如何认知及对待劳动。其核心在于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同,视劳动为幸福和成长的源泉。崇尚、尊重及珍惜劳动是其基本态度,强调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劳动本身的价值。此外,劳动观念要求学生能够将劳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中的职责与作用,体现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责任感。

2.劳动能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能力是保障劳动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体现为基本劳动知识、规划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劳动知识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劳动的基本原理,还要在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劳动意识,对待工作与任务有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对劳动持有深厚的热爱,认识其深远的价值。

劳动技能,即学生应掌握的劳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如使用工具、选材、加工等,更进一步地,要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策略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是劳动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劳动中应学会规划,选用适当的材料和工艺,并能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技术,来收集和处理信息。应鼓励学生在劳动中进行创新,不仅在思维上发现并解决问题,还要在实践中对劳动流程或工艺进行创新和优化,实现更高的劳动价值。

三、劳动观念向劳动能力的进阶发展

1.间接融入:缝制沙包引入装米实验。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手工技艺,更应强调如何将这种技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学会一门技能,更要培养其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在六年级“缝制沙包”教学环节中的情境导入部分,教师以布艺装米小实验为引子,让学生体验攻针和回针针法缝制的差异。米粒掉落情况直观展示两种针法的突出特点。两种针法的对比,更深层地向学生展示不同劳动方法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智慧,使学生认识到选择正确的工艺方法对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选择调整总体设计方案的劳动筹划思维的塑造。当学生观察到由于缝制针法不当使米粒掉落,间接融入工艺步骤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和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体验使得学生更加珍惜和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劳动机会,认识到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充分的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劳动成果。

2.关注劳动态度:借项目反思调研活动。“缝制沙包”项目既是劳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育劳动态度的过程。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都具有反思与调研的价值,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劳动态度对劳动成果的影响。

在课前任务中,教师要求学生拍摄家中缝制的物品并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呈现在家中劳动的成果,进而理解劳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任何细小之处都有劳动的痕迹,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完成沙包制作后的反思与调研,可帮助学生总结劳动经验,对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劳动技能。

3.劳动观念与能力的双向协同:缝制沙包合作实验。缝制沙包不仅是一个手工制作的过程,更是融合了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任何一个完美的制品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缝制沙包合作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接力式的缝制活动。这一过程考验的不仅是他们的缝制技能,更是他们对劳动观念的理解与实践。每个小组成员在缝制沙包的每一边时,都需要确保自己的工作与前一个同伴的工作衔接得当,确保整体的完美与和谐。这一过程中,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形成了一个双向协同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劳动观念可以促进劳动能力的提高,而高水平的劳动能力反过来也能加强劳动观念的深化。

为了保证沙包制作的完美与和谐,教师在过程中进行了精细的引导,从挑选布料、确定尺寸到缝制技巧,每一个环节都与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如在留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为何要留边,留哪条边,以及留边应该留多少,这都涉及对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的双重考验与实践,更进一步强调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四、总结与反思

1.观念化筑基:强化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在当代已经不仅仅是技能培训的简单过程。以“缝制沙包”项目为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更涵盖劳动教育多个层面的深层体验。从各环节将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从基础的劳动观念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劳动实践。

在制作沙包的过程中,“以沙包之名,赴健康之约”这一理念使学生得以深耕于中华传统缝制文化,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其更珍惜劳动成果,聚焦生成劳动观念价值雏形。劳动过程中,小组活动、比赛和分享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加深了合作意识,他们在合作中意识到团队协作的劳动价值。每一针、每一线都代表着对完美的追求,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质量的要求。沙包与运动的结合也鼓励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提醒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健康息息相关,引领着正确的价值方向。

2.观念化筑牢:跃迁劳动能力的实现。新的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已被重新审视。在探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观念化的建构浮现为其中的核心环节。观念化建构主要涉及如何将表面的、形式化的劳动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信仰,进一步驱使他们将之体现为实际的劳动能力。这种跃迁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从认知到应用的技能迁移,它更多地涉及心智模式、情感认同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成熟。劳动,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它更多地涉及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对待工作的敬重和对团队合作的珍视。当学生真正将观念内化,深度挖掘劳动价值,这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都能更加珍视和欣赏劳动的意义。

随着学生劳动观念的逐步深化,不可见的劳动观念信息通过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伴随的是劳动观念到劳动能力的跃迁,两者递进且相辅相成,在劳动课程目标测评框架下“缝制沙包”项目应细化设置一个长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有助于了解学生劳动观念的成长情况,以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共同筑牢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及能力的养成,最终实现劳动观念到劳动能力的有效进阶。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松江科创实验学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