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刘绍梅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和运用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更有意义的学习。本文结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一些课例探究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分析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教育部重新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采取双线组元方式,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同时,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依据教材这一特征,教师在深度学习视角下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时,应力求全面分析教材,将语文要素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应立足教材,分析当前教学单元语文要素;其次,教师应梳理单元联系,分析语文要素衔接点;然后,教师应分析单元课文,找准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中的不同体现。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导语得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两个部分。接着,教师可以回溯前七册教材与后四册教材,挖掘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关的其他单元语文要素。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为本单元语文要素奠定了基础,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升级。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教师可确定本单元语文要素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的层次水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开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文章为《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小英雄雨来(节选)》是一篇由五个部分构成的长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写清楚;《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长文章,按照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将“小男子汉”的故事写清楚,且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小标题;《芦花鞋》是一篇由四个部分构成的长文章,同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故事写清楚。教师要求学生为以上课文的每个部分起一个对应的小标题。
案例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把握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之间的进阶性,进而通过层层递进的指导,真正在单元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促成学生深度学习。
二、评估学情,细化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导航,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也对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教师在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客观评估学情,从而根据学生最真实的学习情况,细化深度学习与阅读目标。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前测功能的导学案,督促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依据导学案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情况,为细化教学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例如,教师可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阅读教学前,向学生提出预习任务,提供以下导学案。(1)为加点的字标音:咱们、偷偷、答应、卷起、一骨碌、牙齿、细嚼慢咽、眼泪。(2)说内容:《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____童话。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____,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____的危险经历,揭示了一个科学小知识________。(3)课文出现了很多对话和特殊的标点符号。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组对话或标点符号,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在导学案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导学案中的问题,上交导学案。等到学生全部上交导学案,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检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情况,客观评估学情,将学生分为“知识储备情况较佳”“学习能力中等”等多个层次。
最后,教师可根据学情,细化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和18个词语。(2)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的内容和写作方法,画出《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3)理解课文的不同对话,体会相应的语气。(4)懂得不同标点符号的作用差异,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不同的标点。
案例中,教师以学情为依据,紧扣阅读内容细化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任务一目了然,课堂教学流程逻辑清晰,对深度学习的促进意义不言而喻。
三、融合教法,培养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此外,由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不同内涵,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信息化教学法等手段,有计划地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山居秋暝》是一首描绘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村民淳朴风尚的五言律诗,具有一定阅读和理解难度。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可先运用情境教学法,向学生出示“山居秋暝情境图”,通过情境再现相关风光,一方面可开启趣味课堂,借助情境感知激活学生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直观形象地翻译古诗,有助于其语言运用。其次,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结合“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诗人还说是空山?”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深入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法,通过“五言律诗的自我介绍”等微课,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案例中,通过多种教法的有机融合,教师不仅顺利推进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且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深度学习就此达成。
四、拓展延伸,持续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课程性质时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凝结,语文阅读资源不计其数。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课堂,而要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课内外语文阅读持续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课外学习平台,提供拓展学习任务。这样,学生走出课堂,仍旧能根据自身能力与喜好深入展开语文阅读,同样有益于其深度学习。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人性的光辉”人文主题,以及“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书目,向学生提供以下拓展学习任务:“阅读《童年》《爱的教育》等国内外小说名著,分析主人公生活经历与性格特点,感悟人性的光辉,借助读后感、书评等材料,说说你对生活和苦难的看法。”教师巧妙拓展单元教学,延伸学生语文阅读空间,开阔学生文学视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均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整本书阅读分享会”“人性的光辉演讲”等活动,促使学生集中表达阅读感悟,升华学生品格,强化深度学习。
总之,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理清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重视深度学习必然性与阅读教学重要性,在基于深度学习视角下,积极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能阅读”“会学习”,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发展。此外,教师还应提高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专业教学能力,以便在教学相长中,始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深度学习指导。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