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整合策略研究

作者: 赵文园

数学与美术、语文、科学、信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有诸多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内容,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好整合设计,围绕知识构建、数学表达、实践应用和课题研究等主题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此外,学生学力基础、知识储备、学习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应充分调查学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课堂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指向知识构建,调整课程结构

跨学科教学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应用,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还要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有清晰判断,以便做出针对性设计,提升学科教学品质和效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新知训练前移,让学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展开数学学习,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强化学科知识应用。这将有助于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利用图形的形式呈现案例信息。随后,学生借助网络开始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多重筛选,通过交互平台展示。教师筛选学生展示的信息,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重点推介,总结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涉及多种图形,教师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为基本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形面积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其面积计算有特定公式,这些知识的积累可为多边形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案例中,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属于跨学科学习,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学生顺利展开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常见图形的运用,则是美术学科知识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规划图形,都带有美术学习的属性特点。学生结合信息技术、美术学科的知识展开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建立丰富多元的数学思维认知。知识构建包含诸多学科,特别是生活知识的广泛应用,能为学生建立数感认知创造良好条件。

二、注重数学表达,实现课堂训练创新

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存在不少短板和固化认识,教师习惯于“题海战术”,通过大量训练以达成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疲于应对,数学学科核心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引入跨学科教学机制,让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数学,学会利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原理,则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其数感能力。数学与语文学科高度融合,教师从数学语言角度展开教学探索,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专题讨论,利用语文知识学习数学,能够促进学生赢得学科学习主动权。其中,教师组织学生解读数学现象,就是典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

例如,教学“简易方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解析方程、等式、方程的解等数学概念,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性语言阐述数学定义和概念,梳理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途径。此过程可促进学生顺利启动数学思维,在广泛讨论中形成学科认知。针对“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等知识,若教师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其概念和内涵,准确把握数学学习方向,将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效率和品质。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语文阅读的手段研究数学概念和操作原理,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学生利用语文阅读思维学习数学,可建立更为鲜活的学习认知。

案例中,学生借助语文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其感知体验将更为全面和立体。

三、强化实践应用,展开生活自主探索

数学生活应用最为广泛,教师可从数学实践应用角度展开跨学科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度研究的机会。数学概念、数学案例、数学现象等,都是数学学科教学关注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数学教学内容,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展开数学研究行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有积极作用。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围绕数学原理展开深度探索,对全面培养数学学科素养有积极助推作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经历,顺利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学“位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随后引入地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看地图,找到一些具体的地方,并利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如家乡与首都的相对位置,家庭与学校的相对位置。同时,为强化生本学习体验,教师可布置图示设计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位置示意图。如学校平面图,将学校主要建筑物进行位置标记,列出具体的数对。

案例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地理、美术等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展开数学学习,学生感官触动深刻,由此建立的学科认知也更为丰富。同时,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位置关系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展开案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生活认知进行学科学习,让跨学科学习顺利发生。此外,信息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学生学习诉求高度契合,教师针对性设计数学训练任务,组织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展开数学学习,其感知体验更为直观深刻。

四、组织课题研究,提升学科内涵理解

跨学科实践中,教师围绕数学核心概念、普遍现象设计反思性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数学课题研究,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实践应用中形成系统认知。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提炼适合的训练要求,设计更多反思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集体探究跨学科学习,对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储备知识存在差异性,教师应针对性布置训练任务,以提升其训练效果。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多种数学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整数乘法知识,可快速掌握小数乘法的要领。针对“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这一课题研究,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生活课例,利用图示和阅读等手段展开专题讨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数理分析。学生接到课题研究任务后,快速进入集体研讨环节,在图示观察、课例讨论、语言阅读中达成学习共识。如“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中,用100元购物,先买2支笔,单价为8.5元,再买3个笔记本,单价为7.8元,还剩下多少钱?”这是最为常见的生活案例,学生积极讨论,很快就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理清问题设计思路,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学生针对教师要求展开深入研究,利用图示研究和语言阅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要领。

案例中,教师利用美术图示和语文阅读等手段组织学生研究课例,总结出解题方法,其训练效果显著。跨学科教学有多种选择,教师应抓住合适的切入点展开对应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的思路,提升学生学习讨论的成效。

总之,基于跨学科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力差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整合、数学表达、实践应用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在跨学科探索中提升自我。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