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凌金妹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关联性。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全面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将数学的内在知识和外在知识进行意义关联,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促进他们启动学科思维,夯实学科知识积累,强化学科思维体验,自然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和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结构化教学追求单元整体性,教师应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方案,使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和默契,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突出。

一、串联单元结构化知识体系,夯实学生学科知识积累

串联单元结构化知识体系,要求教师要先期做好数学单元教学内容的研究,清晰把握单元知识,并结合学生知识积累基础进行多重优化设计,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单元学习环节,在积极思考、主动观察、实际操作中完成知识内化目标。设计单元结构化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有知识对接应用的意识,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融合,为单元整体性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离不开教材,教师在前期展开单元教学研究时,要有全局意识,不仅要深度研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还要对整册教材和其他年级的教材进行权衡处理,以提升单元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夯实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基础。

例如,教学“运算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先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组织学生凭借直觉观察和猜想,最终概括、总结、验证结论,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处理,逐渐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体系。为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可吸纳下册的加法减法分配律内容,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结合生活数学应用进行巩固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观察和生活数学案例的搜集活动,如“差不变、商不变性质”的应用,逐渐找到积累单元知识的路径,其单元知识构建呈现体系性。最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延伸教学设计,体现宏观控制的思想,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体验,科学梳理单元知识,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提高单元结构化学习质量。

二、构建单元结构化教学思路,强化学生学科思维体验

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关联意识,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对数学元素进行对应解析,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为学生单元思维顺利启动和介入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直观到抽象,教师对此应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梳理和归纳数学关系、数学原理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单元结构化教学进行针对性设计,为学生创造学习体验的机会,这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例如,教学“数量关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整合处理对数量关系的构成和呈现形式,结合具体的数学案例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直接进入到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的学习中。首先,设计开放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单元内容,对数量关系进行自主思考和互动讨论,逐渐理清数量关系的组成和特点,然后,设计思考问题,将数学训练任务融入其中,要求学生理清数学问题结构和数学数量关系,体会对应思想,构建新旧知识的对接桥梁,最后,引入变式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自然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教师利用数学问题进行单元结构化教学调度,引导学生自然进入问题研讨环节,在数学数量关系中找到学习数学的路径。同时,为了让学生面对数量关系问题有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愿,教师应做出引导和提示,为他们规划清晰的学习路径,确保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顺利推进。

三、组织单元结构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形成

结构的关联能够使单元知识和能力发展呈现清晰的脉络,教师科学设计单元结构化教学活动方案,针对性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优化单元结构化学习活动方案设计,能促使学生形成复合数量关系的整体认识,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能力。数学集体研讨、数学实验操作、数学现象观察、数学专题研究等,都属于单元结构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要做好精心设计,将单元知识进行并联、递进处理,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学生在单元整体化训练中,要主动对接学习旧知展开新知探索,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建立更为立体和鲜活的单元知识架构。

例如,教学“分数加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先研究核心算理,发现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有相同之处,只有相同计数单位才可以直接加减。在分数加减操作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算理分析,对诸多分数进行统筹、观察和分析,利用多种方法将不同类的分数变成同类的分数,从而进行分数加减计算。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和提示进行观察和思考,能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证明教师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由于学生自身没有单元整体学习的意识,教师将单元算理作为教学设计核心,组织学生进行算理的研究和思考,逐渐理清算理应用的方法,能使他们的算理学习顺利展开。教师科学设计单元结构化教学主线,利用核心算理组织学习,能让学生自然掌握单元核心知识。

四、创新单元结构化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学科解题能力

教材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内容,科学分析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数学应用进行对接设计,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延伸训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应用中内化单元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设计结构化教学训练时,教师要结合单元主要内容,以及学生数学生活应用现状,组织学生主动开展数学专题研究,以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此外,数学训练任务设计要做好生活对接,学生借助生活数学知识积累进行单元训练研究,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核心能力,这是单元结构化教学的核心目标追求。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涉及“角”和“边”两个基本要素,教师可从角边关系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延伸学科思维,对平行四边形、梯形进行观察和探索。学生对直观图形比较有感觉,教师解析三角形角边关系,延伸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对数学图形角边的应用有全新的认识,为后续的单元深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设计多种分析、观察、归结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角和边的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和命名,提升学生参与度,使他们对角边构建规律有全面的了解。为激活学生学科思维,教师要求学生展开生活观察,寻找身边的图形,运用角边关系进行梳理和归结,感受数学图形构建的基本规律。教师从学生学科知识积累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围绕角边关系对数学图形进行集中观察和分析,促使学生自然建立有形数学认知。

总之,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积累知识的机会,教师应主动研究结构化教学方案的设计路线,创造更多的教学成长点,并优化课堂教学程序,点燃学生学科思维,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应用过程中提升数学单元解题能力。同时,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以数学知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着力点,对单元教学进行多重优化处理,可以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观察、数学操作、学习应用中完成认知内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