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课堂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有效应用
作者: 周礼娟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全面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水平的关键手段。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当前学习需求、认知发展规律,又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这些任务作为课堂活动的驱动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美术的精髓,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际教学案例,深入分析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高质量的任务情境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并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任务情境不仅是激活学生探索兴趣的关键,也是构建完整课堂体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能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独特的任务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愿投身于深度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认真思考,运用多种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时,教师设计任务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创作出独特的小发明或手工艺品,并参与年级作品展。任务的难度既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行为能力,又具有适度的挑战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全球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从生活视角出发,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被人们遗弃的、可被二次利用的废旧物品,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上述情境的激励下,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高涨。教师察觉后,便开启了下一项任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及周边社区寻找可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了卫生和安全的重要性,确保所有使用的废弃物都经过清洁处理,且无安全隐患。
通过高质量任务情境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还能激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情境的感染力强,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成功应用的重要前提。
二、优化任务设计,促进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系列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通常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小任务组成,难度逐渐增加,旨在通过任务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为了使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价值最大化,教师应优化任务设计,确保每个任务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色彩的对比》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美术能力,设计三个层次递进的任务。(1)了解不同色彩的视觉规律,并感受色彩的视觉美感;(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色彩的认知,用语言表达面对不同色彩对比画面时的情绪感受;(3)运用所学的色彩对比知识,创作一幅创意性的美术作品。这些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色彩对比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色彩造型技巧。具体教学时,教师巧妙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赏析传统中式色彩和民族色彩的对比艺术,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不同色彩运用策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后,需要认真阐述他们对色彩对比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色彩对比形式美感的认知。最后,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以“绚丽的梦境之都”为题,完成一幅创意绘画。
设计驱动性任务时,教师应确保任务具有层次性,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并符合学生当前的美术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还需控制任务难度,确保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不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三、设计单元教学,编排系列任务
除了在单课时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也常被用于单元整体教学或大单元教学中。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单元大概念开展的整体性教学,能使学生从知识的表层逐渐深入到内核。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单元性的系列任务,确保任务的逻辑性、层次性及其难度递进性。通过将多个任务排列、组合,即可构成完整的单元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将《设计文化衫》和《千奇百怪的帽子》两课整合,设定“创意·设计”为教学主题,并根据四年级小学生的行为特征,设计难度逐层提升的任务:(1)通过微课学习和教材阅读,了解文化衫的概念和特征;(2)小组讨论服饰设计的要点;(3)总结设计文化衫和帽子的步骤和流程;(4)完成实际的设计任务。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体验,教师特意设计特定的任务情境,将学生分为6~8人的小组,每组学生各自代表一个服饰设计公司,完成文化衫与帽子的设计、制作,并在“文化衫秀场”中展示他们的成果。
这种基于整合的系列性驱动任务设计,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还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竞争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任务的驱动性作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学会了设计和创新,又树立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优化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促学
在小学美术课上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需要优化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真实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能识别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通过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反思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全面发挥评价体系在教学中的促学与促教作用。
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五谷”作画》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个人想象力,完成一幅五谷画。教师基于本课任务及学生最终完成的绘画成品,设计包含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与积极性、小组活动参与度,以及绘画技巧和创意构思的展现。为了保障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教师的评价并非采用统一标准,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个性化评价,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方向。在评价的表现形式上,除了给学生的表现打分,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及未来的改进方向,进一步凸显了评价的价值。学生评价是在完成美术作品后展开的,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美术鉴赏技巧认真欣赏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此外,教师应拓宽教育评价的主体,通过小组互评环节,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识别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方式,构建更完整、全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发挥出自身的促教、促学目的。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