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作者: 朱翠真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知识的学习、探究和应用活动,通过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学科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机械记录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难以投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向互动教学模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外资源等互动系统,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地理学科知识,从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一、多项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进行交流。多向互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组织学生与教师、同学、教材、环境等进行活动交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与各个主体互动交往期间,既要分析其他主体提供的信息,又要作出反馈,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如肯定其他互动主体提供的信息,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新的讨论话题或探究课题等。
二、初中地理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1.让学生与教材互动,初步展开学习
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使其初步展开学习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在教材中标记重点记忆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想要深入了解的内容,记录阅读期间产生的个性化问题,并鼓励学生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分享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和个人经验,以此实现与教材的互动。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的教学为例。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与教材进行互动。如针对“板块构造学说”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标记重点信息“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等,并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做笔记,如“板块构造学说有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许多小板块”。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除六大板块外,还有哪些板块?”等问题,从而提升学生与教材互动的深度。此外,针对“火山与地震”板块内容,学生可以补充近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地震事件,结合近年相关的新闻与教材互动。
2.组织生生互动,提升学生思考深度
在指导学生与教材互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在阅读教材中产生的联想,并尝试解决自己和同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课知识。为提升生生互动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讨论小组,先引导各组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组学生汇总自己和组员在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并展开组间交流,拓宽生生互动的范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效果,使学生在无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核心素养。
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成果参与小组互动活动,交流阅读教材期间的想法。在此期间,一些对俄罗斯地理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可以与组员分享自己在教材之外补充的内容,如针对伏尔加河,学生可以提出“伏尔加河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伏尔加’”,基于此,其组员可以提出“为什么俄罗斯人会这样称呼伏尔加河?”等问题。由此,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如结合教材中“发展中的经济”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猜想,如“东欧平原南部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俄罗斯主要农业分布区”“水运发达”等内容都可以证明伏尔加河对农业、交通的影响。完成组内互动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组间互动,交流组内讨论成果,并进一步学习与俄罗斯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在互动中提升综合思维,全面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
3.组织师生互动,构建新课知识体系
学生了解新课知识后,教师需组织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出互动话题,引导学生基于教师提出的话题分享自己与教材、同伴互动的成果。教师借助多媒体记录学生所说的关键词,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知识点,最后整合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收获。基于此,教师标记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信息,以此助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概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互动话题:(1)什么是自然资源?(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3)我国矿产资源分布。(4)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利用方式。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补充教师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探究深度。如针对“什么是自然资源”这一话题,学生会朗读教材中与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相关的信息,教师可辅助他们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文字,整合相关内容,当学生提出“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这些内容都可以突出自然资源的特征”这一信息,并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系统整合相关内容。随后,教师还可提出“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这样说是否正确?”等新的讨论话题,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而教师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等展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问题,调动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4.让学生与课外资源互动,强化学习效果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互动,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实践中,教师可以分享多样化的课外资源,有助于让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课内学习成果的阅读材料,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外知识的视频资源等,且学生也可以基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关键词自主查找网络信息。此外,教师要检查学生与课外资源互动的成果,如果学生收集到不准确的信息或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需要及时指正,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升与课外资源的深度互动。
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后,应鼓励学生与课外资源进行互动。首先,教师可以分享北京市发展期间城市建设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有效巩固教材中“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成就”部分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城市展开自主探究,如有的学生会想到,西安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城市,西周、秦朝、西汉等多个朝代都在西安建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网络信息,通过与网络资源互动获取知识。同理,如果学生对上海、成都等城市兴趣浓厚,也可以选择这些城市展开课外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网络资源进行深度互动,分析网络上的信息是否准确。在必要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对比不同网站的信息,并以正规网站信息为主要参考资源。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与课外资源展开互动,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深度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推动学生参与主动思考、个性表达、拓展探究等多元化学习活动,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科学运用多向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与课内外学习资源、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学习内容,从而增强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东方红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