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 苏学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课程目标的确立应立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来完成。为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并提供了细致的指导。然而,在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教、学、评不一致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学生学而无果,教师的“教—学—评”一致性意识淡薄,教师的课标、目标、学情意识不强,学习任务、过程性评价不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此,笔者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课堂学习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课堂学习目标,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学习目标是希望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形成的预期结果,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课堂学习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功能,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不会偏离课堂教学的轨迹,通过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设计能起到指导作用,也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那么,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呢?
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应当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和相关性,以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明确的方向和评价标准。目标的确立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分解。二是要对学科教材进行分析,提取教材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三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学过了什么,明确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缺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什么障碍,消除障碍的措施是什么。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一课的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量几个主要因素。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基本事实,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表述目标的行为动词是掌握,行为条件是通过观察、操作,学习表现程度是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应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过程,进行数学猜想,引导学生从几何直观到论证几何、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的过渡,为学习“几何证明初步”准备更多素材。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学生已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逻辑说理能力。然而,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形成抽象思维,探究时缺乏猜想基础和合情推理的能力,因此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作图和动画演示,构建模型等方法能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可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探索“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准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其证明三角形全等,并能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学习目标为指向,明确评价任务与标准
以学习目标为指向明确评价任务与标准,意味着评价任务和标准应当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确保评价能够有效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成果。什么是评价任务?“要判断学生的行为表现,需要交给学生一项任务,用以引出学生的表现,以便获得推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证据,这种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引出行为表现的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它上连学习目标,下接教学活动。所以,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任务要紧扣学习目标,还要与学习目标一致,才能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标准是评价方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基本技能的生成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构、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整体变化。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情况。
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通过画图,探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的相等元素的个数”,制定评价任务,即根据给定的条件画三角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而相应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等级。A级,能根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得出正确的结论。B级,主动参与实验,能摆出三角形,能得到结论但不正确。C级,能动手实验但不能得出结论。为了达到第二个学习目标“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探索‘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准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其证明三角形全等并能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以下评价任务:“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A级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疑惑,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帮助组内同伴。B级评价标准,参与度不高,在同伴的帮助下能解决自己的疑惑。C级评价标准,不参与讨论未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师除了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外,还要知道为什么教和如何评,这样教学评价才能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发生,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以活动聚焦为方向,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评价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因此,课堂设计要利于学生动态参与,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达成“通过画图,探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的相等元素的个数”这个学习目标,安排了以下两个活动。活动一:(1)只用一条长为5cm的木条,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2)只用三角板的30°角,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活动二:给定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可能有几种情况呢?每种情况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1)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5cm和8cm。(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45°。(3)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5cm。思考: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同时,为了达到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探索“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又设计了“实验操作摆一摆”的学习活动,即:“利用手中长度为5cm和8cm的木条以及三角板的30°角,你能摆出什么样的三角形?组内交流讨论,你们摆出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
设计这样紧扣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收集各种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达到的效果,从而重新调整学习目标,再形成下一步新的评价和新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评”循环反复,不断改善教与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是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确定评价证据也就是评价标准和评价任务。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在实施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反馈学习信息,审视目标达成情况,改善教与学,通过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省儋州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