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微技能”诊断与发展的策略探究

作者: 保红梅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的诊断、建构、巩固与应用等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体育学练进展,对“微技能”进行诊断、调节、激励,引导学生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学练,使学生的体育学练更优化、更和谐。通过这样的体育训练过程,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技能”是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初中生来说,培养他们的体育技能不仅是为了促进其身体健康和体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体育技巧。体育活动项目涉及的技巧是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在一些体育活动项目中表现不佳,根本原因并非对体育活动项目整体性技能掌握不足,而是未能精准掌握其中“某一点”的动作技能,而这“某一点”动作技能就是本文所说的“微技能”。因此,探寻学生体育学练过程中的“微技能”问题,并采用相对应的策略解决问题,是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探寻并纠正学生体育学练中的“微技能”问题

学生体育学练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有些是认识问题,有些是行为问题,还有些是意识性、习惯性的问题。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体育学练,探寻他们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出现的“微技能”问题,即那些细微的技术“微问题”,这是教师体育教学的重点所在。此外,体育学练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表现出各种“错误动作”和“问题动作”。这些动作,或者是“伪技术”(学生主观人为增加的所谓技术),或者是“劣技术”(学生学练中质量不过关的技术),或者是“浮技术”(学生学练浮于表面的技术),若不及时进行纠正,任由学生在学练中“重复”“巩固”,就可能导致体育学练动作模式固定,严重制约学生的体育学练进步。因此,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敏锐地、深入地观察学生的体育学练技术。为了找出学生体育学练中的技术问题,教师可借助摄像机等设备将学生的体育学练动作拍摄下来,然后在观看的时候进行慢速度的播放,并对学生连贯的动作分解讲评。如此,教师就能发现学生体育学练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例如,教学《足球:脚内侧传接球》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传接球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控制摆动腿,他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传球时,脚踝的外展不够;(2)接球时,脚尖下坠;(3)传接球时,脚踝比较松弛。针对学生这样的“微技能”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技能”分组学练,通过正确的示范、视频的观看、小组成员的互动、学生观看自己的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认识上、动作上改正技术错误,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动作本体感受。这样的一种“微技能”问题探寻,将学生的体育学练问题、错误、障碍、困惑等消除在动作形成初期的萌芽状态。当解决了学生体育学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个“微技能”问题后,学生的体育学练将如同呼吸一样自如、自然。

探寻学生体育学练过程中的“微技能”问题,是对学生体育学练具体学情的把握。在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微技能”问题发现、“微技能”问题分析、“微技能”问题解决活动,要引导学生自我纠正、相互纠正,鼓励学生发现、分析并采用一定的策略、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有序进行体育学练中的“微技能”建构

在初中学生的体育学练“微技能”建构中,教师要遵循主导性、交流性、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等原则,采用示范引导、语言引导、媒体引导等方式。同时,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的建构有一定的规律性、阶段性,教师既要遵循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的规律性,又要正视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的阶段性,以便让学生的体育技能建构有序发展。

一般来说,学生体育“微技能”的形成是沿着“动作分解练习—动作连贯练习—连贯动作的独立完成—连贯动作的熟练完成”这一过程逐步发展和提升的。不管学生学练什么动作,其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熟练到熟练的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

例如,教学《在上单杠支撑后回环》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技能动作的准确性、规范性,教师让班上的一位学生尝试练习,但是这位学生在上单杠的过程中上体不敢后倒,导致他的腿前摆到腹部贴杠时,上体就顺杠下落,导致动作失败。针对学生“微技能”学练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中的“力偶”知识对这一错误的动作进行自主分析。学生在围观、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体不后倒就不能形成较大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力”这一结论。借助学生的动作失误,引导学生进行错误反思、经验反思,能促进他们对动作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换了另一位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示范,并鼓励技能动作不到位的学生,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互帮互助,从而让学生都能突破“微技能”动作的学练难点,发展、进阶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练技能水平。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面示范,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反面反思。通过正反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精准掌握体育“微技能”动作要领。同时,在引导学生建构“微技能”动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或意外。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和责罚,而应将学生的错误和意外作为一种宝贵的育人资源。通过充分利用这些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使其在反思、内省过程中深化对学练技能动作的理解。对错误的反思,不仅能让学生对学练技能动作“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建构学生的“微技能”动作,其方法是多样化的,包括循环练习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教学法等。作为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练技能动作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微技能”动作,让学生突破学练的难点。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微技能”表象,提升学生观察体育学练“微技能”动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错误“微技能”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正向引导、反向反思,有效促进学生的“微技能”建构,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三、促进学生体育学练中的“微技能”内化

探寻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动作问题,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接触体育新知识、新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致力于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且正确的动作表象,从而推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微技能”的内化。这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要对技术动作的精髓、要点、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因此,除了采用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外在模仿”等方式外,教师还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成为学生体育学练“微技能”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引擎。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揣摩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点、盲点、疑点等。只有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才能让教学精准定位,让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教学《站立式起跑》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借助“微视频”引导学生研讨相关的“微动作”“微技能”。如“为什么要将较有力的腿放在前面?”“为什么要将后退的脚跟提起?”“为什么身体要向前倾?”“为什么要异侧臂在前?”等。通过对这些“微动作”“微技能”的研讨,一方面能强化学生的“微动作”“微技能”表象,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各种“微动作”“微技能”的内在关联。有学生说:“这样是为了将身体重心前移吗?”教师继续追问,促进学生在“重心前移”基础上深刻认识到,“重心前移是为了能快速起跑,进而真正发挥出站立式起跑的优势”,等等。如此,在引导学生理解站立式起跑中“微动作”“微技能”基础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站立式起跑动作技能,同时视频中的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技能表象也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巩固学生的“微动作”“微技能”表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认同这样的“微动作”和“微技能”。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激发学生的体育思维,催生学生的体育想象,促进学生对体育学练动作与技能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生成学生的“微动作”“微技能”表象,促进学生“微动作”“微技能”的内化。

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体育学练中的“微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微技能”动作要领、建立“微技能”动作表象后,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微技能”动作的巩固和应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微技能”动作等融入完整的体育学练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相关的“微技能”动作应用于其他相关体育动作的学练之中。巩固、应用“微技能”,就是让“微技能”结构化、自动化的过程。

通过“微技能”动作等的应用,能让学生的一个个“动作点”衔接自然、融合协调,从而让学生的动作节奏正确。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巩固、内化相关的动作,促进学生的“微技能”应用,能让学生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将一个个“微技能”动作自然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强化学练,而且要进一步细化这些看似微小的“微技能”动作,将相关的动作细节进一步规范化,从而让学生的体育学练不仅科学化,而且艺术化,让学生的体育“微技能”动作拥有美感。通过巩固、应用,学生的体育“微技能”动作学练就能进入一个完美的境界。

例如,教学《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手腕、手指接球时的“微技能”动作。在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突然改变运球方向来突破对手防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评估和反思自己的动作。学生将通过“一对一”和“小组”形式的对抗练习所学。通过这样的“微技能”训练,学生对于这些动作的理解将更清晰和透彻,进而能够稳固地掌握并熟练应用,最终达到技艺高超、动作流畅的水平。

“微技能”的应用是学生体育学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能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作应用,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诊断、调节和激励,进而让学生的体育动作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朝着完美、和谐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领悟到体育学练的魅力。通过对学生“微技能”的诊断、建构、巩固和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探寻“微技能”动作的问题,引导“微技能”动作的建构,促进学生“微技能”动作的内化,启发学生“微技能”动作的反思,不仅能让学生感知、认识到显性层面的体育学练“微技能”动作,而且能让学生洞察到“微技能”动作背后的隐性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建立相关的体育学练“微技能”动作的心理图式,让学生自我的“微技能”动作经由学生自我内部加工,从陌生化走向规范化,从规范化过渡到自动化,这就是学生有效掌握“微技能”动作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初中)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