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域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

作者: 徐美峰

构建适应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是确保幼儿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根本性保障。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构建、丰富并创新园本课程。这样,园本课程就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融入、渗透地域性资源,不仅能使课程更具本土风情,而且能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此外,利用地域性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还能丰富幼儿的课外活动体验。

一、开发地域自然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

地域资源丰富多元,包括自然资源、日常生活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等多个方面。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时,教师应先利用地域性自然资源,如山水、花草、树木等,要善于捕捉、发掘地域自然资源,还要对地域自然资源保持一份敏锐感、洞察力。同时,教师应将这些资源有效嫁接到幼儿的日常课程之中,为幼儿的科学性活动、艺术性活动服务。实践证明,有效利用地域性自然资源,能让幼儿园园本课程绽放魅力光彩。

例如,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每年夏天,河里到处生长着莲藕。基于这样的地域优势,开展活动时,教师就以“莲藕”为载体,引导幼儿构建“莲藕生活”“莲藕艺术”“莲藕科学研究”等园本课程。构建“莲藕生活课程”时,教师让幼儿自主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园本课程构建和实践兴趣。有的幼儿提出“莲藕是怎样生长的”,有的幼儿提出“莲藕有哪些营养价值”,还有的幼儿提出“莲藕可以做成哪些美味的佳肴”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幼儿对莲藕展开深度研究。构建“莲藕艺术课程”时,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开展“莲藕变变变”的拓印画活动,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开展“莲藕造型”的活动,如莲藕兔子、莲藕乌龟、莲藕螃蟹等。这种地域课程资源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开发,既有趣味,又有意义。

地域自然资源丰富而辽阔,蕴藏于广袤的大自然之中。开发地域自然资源园本课程,不仅能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在开发地域自然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智慧。实践证明,开发地域自然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能促进幼儿的素养发展,助力其生命成长。

二、开发地域生活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

地域生活资源指的是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中的地域性资源。这些资源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较近,能够更好地适应其活动与学习需求。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用地域生活性的眼光去观察,用地域生活性的思维去判断和应用。地域生活资源往往嵌入幼儿的生活世界中,却常常因习以为常而被忽视。因此,教师需要敏锐地发现、巧妙地构建并灵活地应用这些资源。

例如,构建园本课程时,教师就利用了“花灯”“剪纸”等地域生活资源。这些资源在当地极为常见,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制作和使用。尤其在节日期间,花灯高挂门前,剪纸贴于门上,以此迎接节日的到来。因此,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等自然成为他们学习制作花灯和剪纸的老师。在地域生活资源园本课程构建与开发过程中,教师邀请本地有名望的“艺人”走进班级,向幼儿展示花灯、剪纸的魅力,并亲自指导幼儿制作。这些地域性资源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他们对此已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因此,教师构建“花灯课程”和“剪纸课程”时,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在每一个大的项目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细化内容,如“花灯课程”可以分为“动物花灯”“彩灯”“灯笼灯”“礼花灯”等,“剪纸课程”可以分为“动物剪纸”“文字剪纸”“窗花剪纸”“人物剪纸”等。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创新课程实践的素材,如使用“竹木”“绫绢”“丝穗”“羽毛”“贝壳”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彩扎”“裱糊”“编结”“刺绣”等技能。课程实践中,幼儿在“老师”“艺人”“大师”等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当他们掌握了制作花灯和剪纸的技能后,教师就鼓励他们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节日来临时,让他们积极参与节日装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地域生活资源是激发幼儿学习与探索的源泉,也是挖掘幼儿构建性与创造性潜能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学习与活动都根植于幼儿的生活。利用地域生活资源,开发园本课程,有助于不断优化幼儿的学习活动。此外,利用地域生活资源,构建亲子课程,有助于建立园本课程与亲子课堂的“家园联系”,实现“家园牵手”“家园联姻”“家园共育”的美好愿景。实践证明,基于地域生活资源课程构建,能引导幼儿的学习与活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三、开发地域社会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

地域社会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对相关资源的独特性开发、构建和创造。地域社会资源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往往是地域文化、地域精神的重要标识。在幼儿教育领域,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地域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资源可以视为地域资源中的“软件”,它是地域资源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地域资源的根基。缺乏社会资源,地域资源将失去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地域性资源。应该说,每个地方都有地域社会资源,作为教师要激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例如,构建园本课程时,教师就用了本地的“腰鼓”“皮影戏”“木偶”等地域社会资源。首先,教师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缫丝课程”“腰鼓课程”“花鼓课程”“皮影戏课程”“木偶课程”“蓝印花布课程”“风筝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构建、开发与创造,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和生活体验。课程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由想象。可以说,基于地域资源的园本课程,可以将地域性的文化、历史、风俗等资源嵌入其中。如实施“蓝印花布课程”时,可以给幼儿讲述“蓝印花布诞生的故事”和“蓝印花布发展史”,展示“蓝印花布经典作品”,学习“蓝印花布技术”,等等。作为教师,应善于利用本土社会资源,丰富幼儿对家乡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故土的情感,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和精神内涵,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通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和深入体验,幼儿便能切实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地域性社会资源的搜集不仅有助于教师构建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还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教师应主动在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创作中,深入挖掘相关的地域社会文化资源。积极传承、推广、提升并拓展这些资源的文化价值,确保地域社会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地域社会资源与园本课程的构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总之,地域资源丰富多元,其中自然资源是基础、生活资源是核心、社会资源是灵魂。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应用地域性资源。借助地域性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使幼儿在环境中得到地域资源的滋养与熏陶。借助地域性资源,丰富和完善园本课程,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能促进他们生命的自主性成长,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幼儿园)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