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引领,让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更精彩
作者: 蒋宇清室内体育活动多指幼儿在活动室、阳台、门厅、楼道等游戏区域开展的体育活动。日常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明晰活动目标、组织形式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并坚持策略引领这一教育理念。本文将从具体的活动案例出发,探索分析如何让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更精彩。
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拟定活动内容
由于室内体育活动受空间限制,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室内体育活动的效用,教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如在多功能厅、形体训练房等空间较大的活动室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开展走、跑、爬等活动或竞技类、对抗性的游戏。在楼道、阳台等空间较小的地方,教师需要借助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投准、跳跃、攀登、力量素质练习等以技巧性为主的运动。
考虑到天气原因,教师可在走廊开展“跳圈接力”活动。根据活动内容,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呼啦圈摆出一列“跑道”。在此过程中,幼儿被有序地划分为四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以跳跃的方式跳进由呼啦圈摆放的“跑道”并跑回原处完成接力。受空间限制,教师可采取计时的方式记录每组幼儿完成接力比赛所需的时间,耗时短的一组为优胜小组。从实际的比赛过程来看,单一的“跳圈接力”并不能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分析“应该怎样利用现有空间增加游戏的难度”。此时,有的幼儿说:“可以在‘跳圈接力’的基础上增加投掷项目。”有的幼儿说:“走廊太窄,每次往回跑的时候都有可能撞到墙壁,所以,我们可以在‘跑道’的尽头摆放沙包。当我们跳到终点时就把沙包丢到下一个小伙伴的手里,完成接力。”基于幼儿的反馈,教师可适当改进活动规则并继续比赛。
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旨在确保幼儿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针对环境、空间各不相同的室内情况,教师可拟定不同的活动内容。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将幼儿纳入游戏设计的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游戏设计,幼儿既能增强身体素质,又能提升相应的表达能力。
二、巧用游戏材料,设计游戏内容
当游戏的空间、场所明确后,采用何种游戏材料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日常的室内体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致力于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并鼓励他们挖掘可以用作游戏的材料。如积木可以成为梅花桩的组成部分,阅读区的靠垫可以视为一个又一个的沙包。同时,同一种材料也可能在游戏中出现不同的玩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充分挖掘空间内的资源并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
“我们可以在教室中开展哪些体育活动呢?”根据这一问题,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发掘教室资源。为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教师要求他们用图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游戏设计思路。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会干预各小组的创作且预留出充足的设计时间。当所有小组完成游戏设计后,教师可邀请每一个小组的汇报者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各小组需结合画作的内容进行分享。如有的小组想要借助桌子和椅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滑梯,有的小组想要借助长长的管子模拟“钻洞接力”比赛。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可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幼儿。最后,教师提出“你最想玩哪一个游戏?”这一问题,根据公平、公正的投票,教师宣布下一次室内体育活动的内容为“搭建室内滑梯”。
幼儿具有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并使他们成为游戏设计的主体。通过丰富的设计活动,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游戏设计。
三、明晰活动目标,扩充运动形式
与室外体育活动类似,室内体育活动也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拟定活动形式。从实际的活动设计效果来看,幼儿比较喜欢在室内进行蹦、跳、钻的运动。因此,设计室内体育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以及负荷量。此外,室内体育活动也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应该赋予它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在拟定活动目标时,既要从专业的角度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又要从更多元的角度拓宽他们的眼界,提升综合能力。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可提前组织幼儿到当地的动物园进行参观,了解动物的行走方式,所以,室内体育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融入动物元素。通过室内体育活动,幼儿可从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其一,通过追逐的方式锻炼跑步能力。其二,通过模仿动物的形态加深幼儿对动物的了解。考虑到运动类活动的循序渐进性,教师可在活动伊始要求幼儿将椅子、桌子搬至教室两侧,预留出一定的空地。接着,教师可组织幼儿在原地模仿小动物的走路方式进行热身。当幼儿准备好参与体育活动时,教师发布本次追逐比赛的规则与要求。与“丢手绢”类似,幼儿以手绢为道具展开追逐。区别于常见的“丢手绢”,被追逐的幼儿需要在坐下前模仿某一动物的经典动作。通过循序渐进的运动设计,幼儿既能完成此前制定的目标,又能提升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不同的运动形式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规律,灵活选择合适的室内运动形式并匹配相应的活动目标。借助合理、科学的活动目标,既能提升幼儿的体育能力,又能积累生活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实践及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并推进活动有序开展。
四、以幼儿为主体,开展趣味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幼儿乐于参与室内体育活动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室内体育活动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在前期的游戏活动中充分考察幼儿的自然兴趣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还要在游戏的贯彻、落实中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幼儿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日常的活动组织、管理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自己视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和保障者。
以“抢椅子”的教学活动为例。根据游戏规则,幼儿被有序地划分为4个游戏大组。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少于参赛人数的椅子整齐地摆放在距离幼儿2米之外的空地。当幼儿听到哨声后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奔跑至指定区域“抢椅子”。由于该游戏规则较为简单,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愿意且能较好地参与并完成体育游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增加游戏难度,并在每一把椅子的后方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纸。“请坐到贴有黑色卡纸的椅子上。”当指令下达后,幼儿快速辨别符合要求的椅子,并坐在相应的椅子上。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有的幼儿可能会违反规则,如推搡已经坐在椅子上的同伴等。对此,教师要及时叫停,并宣布违反规则的幼儿退出比赛。在后续的引导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与安全的重要性。
室内活动的趣味性决定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日常室内体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在后续的组织与管理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与保障者的角色,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幼儿既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又能提升其综合素养。
总之,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设计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努力的成果。一般来说,要想让幼儿乐于、能于参与室内体育活动就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让幼儿成为游戏设计的主体,积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室内体育活动的形式受空间和材料的限制,教师需拟定活动目标并明晰组织怎样的体育活动与室内空间相匹配。此外,有的幼儿体育能力有限,会对一些难度大的体育活动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动设计经验,通过师幼互动,设计出生动、有趣且符合幼儿需要的体育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城北幼儿园)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