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构建 促小学语文教学高效生成
作者: 丛有莉在教育时代的更迭之下,新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涌出,基于课程改革要求中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强调,自主构建教学理念也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的重要参考意见之一。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自主构建理念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产生较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融入自主构建教学理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自信、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中逐步收获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的积累,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挖掘课内教材,融入自主构建理念
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跨度较广、内涵也较为丰富,因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人的积极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策略,从学生自主构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改变自己对语文教材的固有认知,将教材作为一种参考,而不是以教材限制学生的学习,令学生的学习模式走向单一。对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融入自主构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浸润在自主构建的学习模式中,实现自主学习地位的认知与利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首先,这篇课文虽为文言文,但于学生而言,课文所展现的故事内容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因此,教师想要融入自主构建理念,便不应在教学时过多向学生解释和强调字句的意思,反而可将辨别词义、理解文意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以此催生学生的自主构建意识。比如,在理解课题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文题中“株”的意思,在他们明确课题意义之后提问:“读懂了文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能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这样的环节不仅能够为课堂学习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促进教师自主构建理念的融入。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基于学生对故事的熟悉度,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相应的讨论,并将自己存有疑虑的地方进行标记,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后续的展示环节进行共同探讨。而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赢得特殊的知识获取体验。课堂结束前,基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高升,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文短剧的排练作业,使得自主构建理念进一步融入,令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后获得有效延伸。
案例中,教师对课内教材进行充分挖掘,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提供了更具发展前景的时机,以此更好地展现了教师自主构建理念与语文课堂的融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条件。
二、善用问题互动,强化自主构建意识
语文教学中虽充斥着教师对学生文字运用的引导,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状态,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透彻把握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更要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玩转”语言文字,使他们沉浸于语文学习中,与教师之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从而加强其自主构建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学生的自主表达为前提,通过问题互动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活力的增长,引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与爆发。针对部分学生羞于表达的问题,教师还可适时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语言表达氛围的提升,从而以无形的引导实现对学生表达意愿的催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路愈发清晰,其自主构建意识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教师后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了重要的契机。
以《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过程为例。由于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较具趣味性,因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便更具轻松感。同时,单元导读需要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角度,提出极具个性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质疑精神的形成。对此,教师便可通过问题互动模式的展开,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文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强化学生自主构建意识的时机。比如,在了解文题时,教师便可提问:“对于文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基于教师对“雷达”的介绍,思考片刻后提出:“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装置,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教师便将学生的思绪引入课文阅读,要求他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尝试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学生阅读过后,“科学家们是怎么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的?”“科学家们是怎么发明雷达的?”“蝙蝠这么不起眼,为什么会引起科学家们的研究兴趣?”等问题便接踵而至。对此,教师便鼓励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并通过一张表格帮助学生整理问题和学习思路。比如,教师以表格中一栏实验的“室内布置”的填写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做出了哪些室内布置?”学生找到了原文之后,教师继续按照表格提问:“他们在这次实验中做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以快速运转的思维,理清了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了对课文脉络的基本把握。
由此可见,善用问题互动模式,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性、高效性,更为学生自主构建意识的强化与提升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课堂活动,生成自主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更不能将传统的“讲—练—讲”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在应当具备教学活力和教学多样性的语文教学上。语言文字的积累或许要依靠学生的“烂笔头”,但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字情感的体验,是需要以更具深度和温度的教学活动来促成的。对此,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更要将理念付诸行动,以此在课堂活动方面达成有效创新,使得学生在形式灵活度高、内容丰富性强的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舞台”的中心,以此实现自主构建的生成。
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过程为例。本文以文言文形式呈现了古人争辩时的姿态、言语,并出现了连伟大教育家孔子都无法判定的情节,这便为这篇课文所渗透的思想情感创造了更多延伸的空间,从而引人深思。对此,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代入角色,感受辩论氛围,体验辩论过程,从而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挖掘所透露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便要求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中的语言,揣摩角色的语气与心态,尝试“演”出。同时,教师可自己扮演孔子,邀请两位“小儿”上台,来一场真实的“穿越”,再现文章中的辩论场景。基于学生与教师的默契配合,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微妙,仿佛所有人都成了那场辩论的“现场观众”。简短的表演结束后,教师便以相关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的意义,从而对“学无止境”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案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课堂活动的创新而缩小,学生的自主构建加速生成,实现了对教师高效教学的推动。
总之,自主构建理念的引领,让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改进的方向和道路更为明朗,也让教师的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和丰富性。在此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中乃至课堂外的自主构建也逐步形成,并走向稳固和成熟,从而为其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力激增、语言基础之“根”的深埋,也令教师的教学更有动力与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