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言训练生长点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张荠文

《观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首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壮观场面。课文所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也就是把静态的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动态的场景,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和场景之美。结合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中积极挖掘语言训练的生长点,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

一、引入生活视频,激发说话欲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视频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课堂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真正集中到课堂中来,此时教师出示视频,动态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就能迅速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大屏幕上,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经过课前调查,教师发现学生都没有去过钱塘江,只有少数学生去海边旅游时看到过潮涨潮落的景象,但是远没有钱塘江大潮来得雄奇壮观。为了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感性的认识,教师下载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教学伊始就播放视频,在多媒体演示的画面中,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澎湃气势。接下来,教师提问:“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了感性认识,学生很快能描述看到的大潮景象。有的学生描述道:“伴随着隆隆的潮水声,一层白雪似的浪花迅速地从远处的江面奔涌而来,似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场面十分壮观。”还有的学生说道:“仿佛有一双有力的双臂,推动着千万朵白色的浪花向前奔腾,那声音震耳欲聋,那气势地动山摇,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

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视频寻找到语言生长点,对学生开展说话能力的训练。由于学生都能投入地观看视频,亲眼看见了各个镜头,因而就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学生练习说话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视频进行暂停、回放等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对画面的表述更为清晰、表达更有条理。

二、学习生字新词,展开合理想象

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比较注重生字新词的教学,初读课文时,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还要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就能使词语的意思得到迅速“生长”。

例如,在《观潮》第三自然段“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这句话中的“顿”“鼎”“沸”都是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把这些生字进行组词,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的意思。如:“顿”组成“顿时”,意思是“立刻、马上”;“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沸”就是“沸腾”的意思,“鼎沸”就是指锅子里的水沸腾了,“人声鼎沸”就可以解释为“人发出来的声音就像锅子里的水沸腾了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那么,人声为什么会这么多?这么杂?由此可以让学生想象:前去钱塘江观潮的游客有多少人呢?学生可能会猜几百人、几千人、上万人,当学生听到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忍不住议论纷纷。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此时站在观潮台上的人会说些什么呢?”经过小组交流以后,有的学生说:“早就听说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马上我就可以看到它的真面目啦!”有的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千里迢迢赶来观看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今天肯定不虚此行。”通过想象场景,学生就明白这两个词实际上是在描述前来观看大潮壮观景象的人数有很多很多,也就是从侧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魅力。

利用学习生字词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游客迫切渴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激动心情,学生就会深入情境进行想象,不但对生字词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语言的表达也得到了提升。

三、聚焦关键词语,感悟表达奥秘

课文中还有一些虽然不是生字词却很重要的关键词语,负载了非常丰富的语言信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聚焦这些关键词语,感悟文字表达的奥妙之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潮》一课主要写了三个场面。如潮来前,钱塘江是怎样的呢?可以聚焦“横卧”这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出示钱塘江潮来前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有哪些景物?然后,把目光转移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圈出相关的景物。接着,多媒体出示句子“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引导学生聚焦“横卧”一词,说说使用这个词的妙处。“横卧”的意思就是横躺着,在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一个巨人横卧着,就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写法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此时非常平静,突出了钱塘江“静”的特点,与下文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教师可请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结合画面,学生很容易想到“宽阔的钱塘江”“白纱似的薄雾”“耸立的镇海古塔”等词。在阅读第四自然段时,可以聚焦“水墙”“战马”两个词来理解。学生对“墙”都有感受,两丈多高的水墙就是指浪潮足有两层楼房那么高,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战马”是战场上奔跑厮鸣的马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万马奔腾的激烈战斗场面,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发现作者从形态方面来描写钱塘江的壮观。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两个词,理解作者从声音方面写出钱塘江大潮的潮水奔腾的场面。

紧抓文中的关键词,在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后再结合它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使用这些词语的真正作用,并体会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这样学生在练写片段时,就会学着使用修辞手法来更好地表情达意。

四、延伸文本内容,发展语言能力

很多课文会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人不禁对此后的情景浮想联翩,这也正是语言生发点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在延伸文本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观潮》的结尾处写潮去以后的情景,除了“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三个词以外,作者没有更多的描述,那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能不能像第四自然段那样把它进行详细描述呢?学生虽然没有真正地观看过钱塘江大潮,但是通过播放视频以及阅读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有了深刻的印象,脑海中就能想象出“风号浪吼”的场面,再用自己的语言来继续描写课文,就很容易延伸到文本内容。如,抓住浪潮的奔腾来写:“看到打头阵的滔天巨浪已经奔腾西去,但是后面的余波还在一个接一个地涌来,仿佛千万列火车同时开动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我正在观赏眼前的浪头,没想到后面的浪头又盖了过来,它们你挨我挤,像一群嬉闹的孩子,浑身散发着无穷无尽的活力。”有的学生则把课后习题三中的诗句现学现用到续写中:“看着眼前奔腾不息的浪头,我不禁想起了刘禹锡写的诗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只一会儿工夫,钱塘江大潮就迅疾退去,只留下一团团雪堆似的浪花还在荡漾,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从看似完整的课文中寻找到新的语言生长点进行续写,让学生有了“我手写我心”的练笔机会,学生不仅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习得很多写作技巧,多次练习以后,语言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可以说,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精品,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找到许多语言训练的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这些生长点,扩宽语言训练的视域,从实处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