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故事”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雷丽华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小学古诗词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较为欠缺,若教师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所以,在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诗歌情境+作者故事”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作者故事为学生创设问题化、生活化、仿真化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古诗词学习成效。
一、结合作者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问题化情境展开古诗词教学时,可积极结合作者的生活故事进行问题设置,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兴趣等特点,也可使问题化情境创设得更有价值。在结合作者故事设置问题化情境期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和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相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身认知范围内逐步思考与解决相关问题,并在问题探索中强化知识理解。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教师可结合作者——唐代诗人王维的人生故事,以提问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和作者故事相关问题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古诗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结合学生认知基础设置问题:(1)从题目中可以看到有个时间,即九月九日,这一天是什么节日呢?(2)作者王维为何在这个节日里忆山东兄弟?在问题抛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参考作者的人生经历。学生在探索答案时首先会通过阅读古诗来寻找线索。如,在阅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后,部分学生发现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异乡”和“佳节”。学生通过“佳节”,联想到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而诗人会在这一天忆山东兄弟,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远离家乡的背景。之后,教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故事,学生听完故事,更深刻地体会到在重阳节这一重要节日中,作者独自身处他乡,必定更加思念家乡亲人。整个问题探索过程既是学生了解作者人生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索并理解古诗内涵的过程。
又如,在教学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一诗时,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1)立足作者的角度看,怎样的人方可称作“人杰”?(2)历史上的项羽败给了刘邦,而在李清照的诗中,为什么会说到“至今思项羽”?在相关问题引导下,可使学生更好奇和作者相关的故事。教师在抛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而是先结合《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向学生介绍张良、萧何与韩信,同时指出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所说的“人杰”指的就是这三位人中豪杰。同时,在作者眼中,项羽虽为刘邦的手下败将,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豪杰英雄,他以死来回报江东父老,他所表现出的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豪气作者尤为佩服。另外,李清照生活在南宋时期,在外敌入侵时,当权者不顾老百姓死活,一心向南逃命,造成北方百姓惨遭蹂躏。而通过将作者敬佩的项羽和当时的当权者进行鲜明对比,学生可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古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二、结合作者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度思考
在古诗词教学期间,虽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很大差异,但古诗词中所呈现的内涵及情感却能够被学生直观地感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基于作者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时,可将古诗词相关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建立关联,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便于学生通过回忆自身生活经验更深刻地感知古诗词中包含的情感与思想,并逐步提升古诗词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往是怎么度过中秋节的,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中秋节。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水调歌头》这首歌,之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歌出自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并向学生讲解苏轼的故事: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生活于我国宋朝,一生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为官。那一年,苏轼被贬至密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
苏轼有个弟弟,两人情感深厚,苏轼与弟弟已七年未见面,在那年的中秋之夜,他远望空中那一轮圆月,甚是思念七年未见的胞弟,在感慨万千之下写出这篇千古名作《水调歌头》。这样,学生融入中秋全家团圆的生活情境之中,与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时的孤单情境相比,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苏轼当时的孤独之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古诗中传递出的思乡之情,并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时,教师可先介绍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并指出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当宰相前所创作。因为他第一次当宰相之后是在反对势力攻击下被迫辞官,之后第二次升任宰相进京前创作了这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讲解古诗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幅河岸边青青绿草地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在江边绿幽幽的青草边,在春风的吹拂下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此时,教师可引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现出的重返政治舞台并进一步推行新政的愿望,同时通过“明月”代表的故乡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结合作者故事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诵读属于必备环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基于作者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时,可积极引入诵读音频或相关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受到听觉冲击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以及古诗词创作时作者表现出的情感。
例如,在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雷震的《村晚》等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些诗词的诵读音频,让学生在认真听音频的同时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出的情感。在听完音频后,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这些诗歌时的背景,同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诗歌,结合作者故事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全诗分析,使学生掌握作者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这些诗歌中流露出的人文情怀。通过为学生创设诵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获得情感共鸣,深入理解这些诗词的内涵与思想。
例如,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些诗词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创作诗词的背景后,可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进行诗词朗读。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把握朗诵特点,之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大声地、反复地朗诵,进而让学生在诵读情境中更具体、生动地感受这些诗词呈现出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及内在需求,以多样化形式将作者故事穿插在古诗词教学环节,并同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使学生在投入古诗词情境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古诗词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