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 王春燕

在小学开设音乐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继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对比教学,即在教学中将有关联的音乐要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体验感悟,继而从中发现不同音乐要素之间的异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教学,可以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推促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对比唱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练习相关音乐技能时,教师应注重关注唱功与听功的练习。无论是唱功还是听功,能够从中识别细微差别才是关键,这个过程必然要运用到对比。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就可从唱谱的对比开始。

1.借助听唱对比。这一技巧更多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他们的音乐知识和识谱能力有限,借助听唱对比,能助力他们掌握理解音高概念与不同音高之间的区别。如,在学习《乃哟乃》这首土家族民歌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读谱识谱,而是先用钢琴弹出5、3、1三个音,让学生仔细聆听,熟悉小节旋律。然后,教师让学生借助“柯尔文手势”比画三个音的相关音高,在学生熟悉旋律之后,教师进行分句钢琴弹奏,要求学生只要听出5、3、1三个音的音高,就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比画。最后,学生通过多次聆听对比,很快就能听出这首土家族民歌每个乐句结尾都是5、3、1,一共有5个乐句。这样学生虽然没有识谱,但是通过听唱对比也能掌握理解民乐句结构,而且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借助视唱对比。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蓝天白云》这首歌曲节奏较为活泼明快,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钢琴节奏,对照乐谱进行视唱,并在反复视唱中寻找旋律相同或相似的乐句。学生一开始也许不太熟悉,但经过引导练习几次后就能迅速找出旋律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然后,教师可借助课件将学生找出的内容依次用红色标出。这样,一首歌曲中,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经过不同颜色进行对比区分,学生掌握难度自然降低很多。同时,经过初步比较,学生会发现整首乐曲共分为两部分,而且第一部分都是头句相同、尾句不同。对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师生对唱形式,即教师唱“头”句,学生唱“尾”句,并借助“柯尔文手势”比画出相应的旋律,帮助学生理解规律;而第二部分四个乐句,其中两句结构与第一部分相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之间对唱,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而且还便于引导他们从中找出乐谱规律,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二、对比歌曲,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歌曲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其富有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音乐只是一些声调的组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音乐教学的本质,在讲授音乐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进行比较,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融入,帮助他们在歌唱中投入情感,这样既能推促课堂精彩生成,又能让歌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震撼力。

1.情感对比。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投入,主要体现在音高、力度与速度等方面。因此,要让歌曲富有情感,学生就需重点把握音高、力度等要素。如,《萤火虫》这首歌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旋律较为平和,给人营造一种宁静、安宁的意境,后半部分采用弱起节奏、大跳音程以及连续附点,给歌曲带来情感张力。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钢琴曲《萤火虫之舞》,借助伴奏音乐以及多媒体动画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夏日之夜。接着,让学生欣赏《萤火虫》这首歌曲,借助手势伴舞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前后两部分进行对比,体现这两部分不同的情感。即:前一部分较为轻柔、欢快,伴随星光与萤火,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梦乡;后一部分伴随旋律与节奏变化,逐步调动学生情绪,继而力度加强,借以演绎萤火虫无私奉献的形象。

2.唱法对比。不同的唱法,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比,继而从中采用最适合的唱法,以便演绎出最佳的歌曲效果。如,《采莲曲》这首歌曲中大部分乐句可以用连唱法,以体现柔美之感,但针对“小小蜻蜓也恋花呀,翘尾落在莲蓬上”与“沙朗朗朗朗朗沙”这两个乐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引导其想象儿童采莲的场景,借助对比采用富有弹性的断音唱法,让学生感知歌曲中的轻快与灵动。

3.歌声传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难体会的就是情感,这需要他们借助想象,将抽象歌曲转化为具体画面,继而赋予情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助力学生理解掌握唱歌技巧,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如,《萤火虫》借助视唱进行对比,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节奏与旋律所表达的情感,《采莲曲》则通过不同唱法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在体验夏日荷塘宁静的同时,还能从中感知乡下儿童淳朴活泼的特征。

三、对比欣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学会欣赏音乐,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把学生引入音乐殿堂,前提是教给他们欣赏技巧,让他们通过欣赏发现音乐所表达的美,感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继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1.选择不同乐曲对比。如,在学习《凤阳花鼓》这首安徽民歌时,教师可先播放视频或为学生示范演唱旧版《凤阳花鼓》,再示范演唱教材中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通过新旧不同版本的对比,学生很容易从中感知,旧版在演唱中速度较缓慢、情绪较低沉且旋律线条都往下行,而教材中民歌旋律却是轻快、明亮的,充满了诙谐风趣。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旧版主要是描述旧社会凤阳人到处乞讨的悲凉场景;而新版主要描述改革开放后凤阳人生活充满幸福的喜悦。

2.选择不同乐段对比。同一首乐曲中,很多时候由于情感处理不同,则会体现出节奏、力度以及情绪等方面的不同。在同一乐曲中选择不同乐段进行对比,便于学生理解情感变化。如,《春节序曲》这一管弦乐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欣赏,从中感知不同部分之间的不同之处。具体来说,在不同乐段中可以在场景、音色与速度等方面进行对比。针对A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哼唱、跳秧歌舞,引导他们感知欢快场面。而针对单簧管以及长笛较为柔和的吟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相关引子部分的色彩,有的学生吟唱时会选择绿色与黄色。而针对A部分第三主题,却是“加花”变奏,教师可以通过对两段节奏、旋律不同的乐谱进行对比,继而让学生从中感知民间“加花”音乐手法技巧,在体验民间音乐乐趣的同时,也为他们音乐素养全面提升做好铺垫。而针对B部分,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针对情绪、力度以及速度等音乐要素和A部分进行对比。相对而言,B部分的旋律较为抒情,节奏较为舒展,速度缓慢,通过欣赏聆听,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相互的祝福,同时,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从色彩来看,这部分可以选择粉色、淡绿色等较为柔和的色彩。

总之,针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唱谱对比、歌曲对比、欣赏对比等多种对比策略,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他们全力融入课堂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重要的是,学生还能从中掌握学习音乐技巧,继而为其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