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地挖掘音乐所蕴含的美育思想

作者: 何雨晴

学界泰斗蔡元培老先生曾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即现在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而音乐教学作为传播和践行美育的重要载体,在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四季更替的美,感受植物界中花红柳绿色彩斑斓的美,感受动物界中“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的清新律动之美。

一、在音乐中感受四季更替的美

音乐的美不仅在于课堂中学生欢快的歌声与轻快的舞步,更在于让学生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大自然冬去春来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春有春的生机,夏有夏的热烈,秋有秋的斑斓,冬有冬的隆重。这样,学生在哼唱乐谱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四季变换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再见吧,冬天》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没有深刻的体验,对四季的特点属性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目前的特点设计组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片,天上燕子南飞衔泥筑巢,公园中小孩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放风筝。然后,教师展示一幅有关冬天的图片,远处的山上白雪皑皑,近处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激起学生想象。最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再见吧,冬天,并向学生提问:“大家是不是很喜欢冬天呢,冬天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呢?冬天过去了下一个是什么季节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仰头大笑,有的欢呼雀跃。在这样活跃的氛围下,教师播放了《再见吧,冬天》这首歌,同时来到学生中间边拍着手打节奏,边唱着:“再见吧,冬天,冬天,再见吧,冬天,希望你再来吧!”随着歌曲的重复,学生开始打着节拍小声地唱着。随着学生对歌曲的熟悉与掌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手拉手一边唱,一边摆动身体,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歌曲和对往事的回忆中。

在下课前15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到上课最初的话题——冬天过去了,下一个是什么季节呢?这个季节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激烈地讨论着,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或者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建议:“大家课下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为这首歌伴奏。”

二、在音乐中体验植物色彩斑斓的美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亲近大自然、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运用音乐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植物界的兴趣,带领学生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走进大自然,探索植物界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春游》一课时,教师需要考虑这个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听到、看到、接触到有关植物的相关知识也会随之增多,但这个时期学生不会过多地欣赏或者思考,他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游戏或短视频中。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图片。如金黄色的麦苗、红彤彤的高粱、黄澄澄的玉米粒等,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地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引起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植物的相关照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如高大的雪松、金黄色扇形叶的银杏、火红色叶片的枫树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对相应的图片进行介绍,回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播放了《春游》这首歌,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梨花、菜花、柳花和芥花的图片。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相关图片,脑海中也呈现出自己踏青的场景。教师唱着:“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花。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随着歌曲一遍遍地重复,学生也开始低声呢喃地唱着。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说道:“相信大家在学习完《春游》这首歌之后一定期盼着一次接近大自然、用心欣赏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春游吧。大家课下有时间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计划一次春游,和自己的爸妈或者好朋友,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放慢脚步拥抱自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问题。”一堂《春游》的音乐教学课在学生的期盼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在音乐中感受动物清新律动的美

相较于自然中高大的乔木或矮小的灌木,学生对动物似乎更加亲切与熟悉,小猫、小狗、仓鼠、鹦鹉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宠物。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关乐曲时可以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为了直观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如,天上飞的鹦鹉、麻雀、蝙蝠等,地上跑的小狗、小猫、小猪、小羊等,水里游的鱼儿、海豚、海豹等。学生看到这些照片兴高采烈地讲述着,有的学生说:“我们家养了一只拉布拉多名字叫lucky。”有的学生说:“上次我们去动物园喂羊驼了,不过有的小孩子逗羊驼,被羊驼吐了一口口水。”还有学生说:“我们去公园玩耍,终于看到心心念念的孔雀开屏。”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那么大家知道我手里这些动物,它们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吗?有谁可以模仿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回应,有的学生还念起了顺口溜:“小狗小狗汪汪汪,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羊小羊咩咩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时,教师顺势播放《金孔雀轻轻跳》,当教师唱到“金孔雀,轻轻地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展翅开屏河边走,傣家的竹楼彩虹绕,傣家的竹楼彩虹绕”时,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金孔雀开屏的盛大场面。随着学生对歌曲的熟悉,他们慢慢地都开始低声地吟唱着,有的还不由自主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圈,手牵手模仿傣族人民唱歌跳舞的样子,欢快地舞蹈,教师也参与进来并带着学生一起唱着:“小卜少,小卜冒,跟着孔雀一起跳,阳光洒满小溪边,小朋友们拍手笑,小朋友们拍手笑。”学生互相对视着,一边低声吟唱,一边开心地跳着舞。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能否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编一首儿歌。学生沉思许久,教师提示可以根据它的声音特点、喜好兴趣以及外观等进行编曲,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动物给人类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开动学生的脑筋,利用身边的小动物进行编曲,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音乐是人类感情与思想充分交流后的结晶,它体现了人文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审美性,承载着“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音乐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师更要重视它所蕴含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