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温得证

故事作为小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精神素材,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根植于实际生活,且具有丰富的联想色彩,其语言蕴含哲理,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将学生带进一个奇妙又充满智慧的世界。鉴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基于故事教学视角,为学生构建真善美的奇异世界,一方面可以展现出故事教学独有的教育作用与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应认真探索故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以完善学生素质,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故事教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具体的应用途径。

一、情境教学,促进正能量发挥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处于感性层面,感性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有趣的故事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特点,都能带给学生莫名的亲和力和信任感,所以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很适合在小学课堂应用。正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辨别能力相对有限,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探寻正确价值观念,而简单易懂的故事形象,就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绝佳“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丰富的故事内容,弘扬正能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教师可先深入挖掘教材中与故事内涵有关的教学素材,围绕教材中“小水滴的诉说”这一段话,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生活与水的内在关系,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水资源十分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这一理念。然后,教师可利用故事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小水滴的本领大,你在哪里见过小水滴呢?(2)小水滴有哪些本领呢?(3)如果没有小水滴,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呢?(4)我们为什么要和小水滴做朋友呢?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第一个故事情境中,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大自然、生活中水无处不在。在第二个故事情境中,有的学生能够了解到:我们可以用水洗脸、打扫卫生、刷碗、洗衣服、灌溉农田等。在第三个故事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回答道:“如果生活中没有水,我们就不能生存,因为我们体内需要水,同时,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第四个情境则引导学生建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懂得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正能量的传播。

案例中,教师基于故事教学视角,为学生构建故事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从现实层面出发,呼吁学生学会保护水资源,从而为学生埋下正能量的种子,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良好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正确道德观念,净化学生的心灵

多位心理学专家曾对故事的象征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小学生理解有关象征含义尽管达不到有意识的认知水平,但是象征主题的故事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有着积极引导作用。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站在故事教学视角下,把握学生喜欢故事这一特点,将故事中正确的道德观念抽离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在教学《我家的好邻居》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引用学生十分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故事中的人物,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1)邻居家的新伙伴;(2)邻里之间的温暖;(3)不给邻居找麻烦。在“邻居家的新伙伴”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喜欢故事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构建故事教学情境:“在我们家的隔壁来了一个新伙伴,他叫喜羊羊,你想和他交朋友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联系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新伙伴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学会邻里之间要和谐相处的道理。在“邻里之间的温暖”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的“喜羊羊与邻居互帮互助”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看完这个课件你有哪些感受?”等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邻里之间应该做到互帮互助。在“不给邻居找麻烦”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入“喜羊羊十分淘气,把邻居家的花盆砸碎了”的故事内容,向学生提出“如果你家的花盆被喜羊羊砸碎了,你会怎么办?”等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当邻居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家时,需要和邻居积极沟通,如果邻居并不理睬,还要找适当的方式去沟通解决,决不能粗暴对待。

案例中,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为学生精心策划教学任务,通过链接故事和生活的纽带,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并利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发挥无限想象,增强学生美感体验

故事有着显著的想象特点,这与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相契合,它不受实际的生活经验、知识应用所限制,符合小学生的情感诉求。所以,故事能够扎根在学生心中,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内涵,发挥育人、审美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故事处处体现出教育功能,通过美与丑的明显对比,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引用美与丑的反差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体验、认知体验,促进思想道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层面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我们爱整洁》一课时,教师可从“人和环境为什么要整洁”入手,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爱整洁习惯。基于故事教学视角,教师可利用学生十分喜欢的“清洁小卫士”故事人物,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并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我们爱整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的方式,感受操场环境干净整洁对人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注重环境卫生,激发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爱护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爱护校园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操场保持干净整洁?”有的学生回答道:“不能随意乱扔垃圾。”还有的学生想道:“不能随意采摘花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融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提升。

案例中,教师利用故事教学法,引用学生非常熟知的“清洁小卫士”这一故事,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通过自身的体验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总之,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意识到故事教学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尝试故事教学法的实践途径。通过为学生构建故事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情节相关联,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基于故事教学视角让学生细细品味,使故事内涵进入学生心灵、思想、生活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让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柳树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