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作者: 陈颖阅读是能力的根基,写作是能力的显化,二者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读写的关键在于架设好读写之间的桥梁,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在学习和领悟中建构写作思维,掌握写作方法。
一、以阅读牵引写作
1.立足课堂阅读,掌握表达方法
写作的源头是阅读。再好的文章,再优秀的作品,都是由作者匠心独运地运用字、词、句、段组合而成。所以,学生如果不能读懂文本中字词的含义,不会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和意义,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真正理解,更不能奢望其提升文字功底,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中。基于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读中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并进行练笔。
例如,《匆匆》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修辞、体裁特点等。首先是“美读”课文,让学生分享初读的感受,通过“你读我诵”的设计,帮助学生体会情感。“你读我诵”是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用句子说出来,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其次是“品读”课文,教师讲授时将句子单列出来,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感受作者语言的趣味性。同时,设问的作用就是为下文作铺垫,引发思考、追问都可以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在这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较容易地掌握写作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设置“创写”环节,让学生积累一些珍惜时光的名言或诗句,再让他们就自己的感悟写一段话。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本为载体,立足课堂阅读教学,细化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明确写作内容与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替换词语,再仔细研读课文,体会编者的意图,领会作者的用心,在阅读和赏析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进而有意识地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2.及时组织练习,巩固所授知识
要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课堂所授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那么适当地、及时地、有序地组织练习就十分必要。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技能后,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和能力,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浅层次的,即使学生能够倒背如流,也仅仅是纸上谈兵,不会熟练地运用。当然,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上的随笔练习,也可以是专门的习作练习。其中,课堂随笔练习可以结合课文,以更换题目、词语替换、人物或事情的再拓展、想象补充练习、句式和段落模仿练笔等方式开展;专门的习作课练习则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有趣的任务,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例如,《形形色色的人》是五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人物描写的关键在于通过事例、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既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又要有自己的总体印象,所以素材就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学生无话可说、出现写作内容平淡的情况,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先让学生制作一个“我和你”的小手账,内容是用3~5天的时间记录身边的一个人,把这几天发生的故事或有趣的对话、对方的趣事等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分享,积累写作事例。
此外,教师也可以从生活经验或者观看视频、一起做游戏等方法出发,抓取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品析,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环境、人物表现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微电影《鞋》中,没有对话,但是穷男孩和富男孩却用不同的动作表现着自己的心情。教师就可由此让学生补充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两个男孩之间可能出现的对话以及他们的动作神态背后反映出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在描写中细化人物,具体化人物形象,使文章更有条理。
3.鼓励海量阅读,提升读写素养
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文教师要从宏观角度,梳理出每个年段学生的必读和选读书单,对学生的阅读作一个长远的规划。学生阅读的广度很重要,深度更为重要,它可以丰富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读写素养。
二、以方法引领读写
1.学习修改方法,鼓励多元评价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当前作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误区,如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写作前的指导,要求学生在开头和结尾处写固定的句子,这样的做法与“以学定教”背道而驰。还有一些教师每次批改完作文后,主要让学生订正一些错别字或者不严谨的句子,对学生写作技巧或文字运用讲评较少。这种低效反馈使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根本问题,更不会主动思考自己写作的逻辑性、表达方式等实质性问题。而从学生的作文实例点评来讲,通过对学生作文中句子、片段的赏析和讲解,提炼出写作要“精巧”,就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完成写作到修改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一是检查主题是否契合要求,即文不离题,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是按照一定的空间、时间等逻辑顺序来描写的,三是检查句子是否连贯、通顺。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修改习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用一篇文章作示范,将初稿和修改稿展示出来,请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构思、逻辑顺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语言运用、语句通顺度、名句佳句的引用等,强化学生对写作技巧的使用和关注,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知识。在学生学会自主修改作文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修改作文,在互评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大致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互评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累更多的素材佳句。
例如,在教学《那一刻,我长大了》这一习作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要求的指引下读题,了解写作的目的,然后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及时做出评价,并针对评价做出修改,这样的流程会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2.强化读写联结,提升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四个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练说,才能练写。
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教师在探究梅花精神和体会情感这两个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读读课文中描写梅花精神、表现梅花品质的内容,并给出了两个表达支架:(1)_____的梅花;(2)我们要像梅花一样_____。让学生根据学习支架填两到三个修饰词。有的学生提到了高洁的梅花、孤傲清高的梅花等,在读中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思维。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教师出示《望乡石》一诗,先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然后教师设计了修改标题的活动,学生修改出《爱国心》《月是故乡明》《思乡情》《赤子爱国魂》《魂归故土》等新颖的标题。可以说,有感情地朗读和深入的情感体会是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重要前提。
总之,小学高年级的读写是知识内化与外化的再现,也是内心情感表达与外在观察生活的显化。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与课外阅读的积累是提升写作能力、建构写作思维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以读促悟、以悟促写的模式,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将读写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