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作者: 张存进

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而个性化阅读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话题。

一、注重情境创设,促进个性解读

情境创设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课堂教学,思考文本内容,整个过程不用教师指导,而且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真实化的,也是深刻的。情境创设有多种方法,如教师可在授课前,为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探究文本、体验文本,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了阅读任务,学生就会自主搜索文本内容,探寻问题答案,结合自身经验感知文本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设计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吗?你们知道武松打虎背后的原因吗?为什么武松要打死老虎呢?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自由探寻问题的答案。”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听过这个故事,但他们未必真正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和相关细节,因此,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很快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他们迫不及待地从文本中找寻答案,在找寻的过程中,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个性化解读也在此刻实现。通过探究,有的学生认为:“武松打虎皆因一时意气,正因为武松好面子,不愿意回到酒馆,怕酒馆老板嘲讽他,所以才硬着头皮上山的。如果不是好面子,武松根本不需要打虎。”还有的学生认为:“武松太过自负,明知道山上有猛虎还要往上冲,实在是意气用事。假如武松没那么厉害,最后岂不是白白送命?”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很快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问题实现,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现。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情境,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明确个体差异,推动个性阅读

在阅读时,不同学生的体验和观点会存在差异性,即便学生阅读同样的文本,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这正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教师不能从主观的角度衡量学生的对错。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家庭环境各方面存在差异性,文本理解自会不同,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明确学生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推动个性化阅读的实现。

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0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这是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身世悲惨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的故事。按照正常的授课逻辑,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个故事时,都会对小女孩的身世产生同情。但是在教学时,教师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关注点并不在小女孩的身世或结局上,反而更关心文本中的其他细节。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他不明白小女孩为什么一根火柴都卖不出去,假如遇到10个客人,就算8个不买也有2个人会买呀,为什么小女孩卖不出去火柴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贸然评价,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如果教师不能妥善对待学生的问题,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教师不妨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上的小插曲,让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想一想原因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此时,学生开始探讨。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是不是将火柴的售价定得过高才会导致路人不愿意购买呢?有的学生认为,大年夜是购买年货的时候,而火柴并不是人们的刚需,自然不可能有很多人购买。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增添课堂的生动性,又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在阅读同一篇文本时,不同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其阅读体验同样存在差异性。当教师面对“不走寻常路”的学生时,一定要做到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推动个性化阅读的实现。

三、鼓励合作探究,激扬个性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会得到不同的观感,其延伸意义是立足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在阅读时,每个学生都会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而这些不同的见解会给课堂带来不同的色彩,如果教师可以巧妙组合这些色彩,就能让课堂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飞扬个性,潜心阅读,构建精彩的阅读课堂。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新的生命在颤动’,请问此处说的‘生命在颤动’究竟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和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说说你的答案。”之后,学生展开小组互动,每个学生都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生命的颤动’主要指的是隐藏于树林间的小鸟,当它们在拍打翅膀时,就会导致树叶的晃动,而这一幕会给作者强烈的触动,让他感受到一种生命活力。”有的学生认为:“小鸟所栖息的大榕树枝繁叶盛,每一片枝叶都散发着不同的生机,这便是作者强调的‘生命的颤动’。”通过学生的互动,既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也能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推动个性阅读,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又能释放学生的阅读激情,飞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四、拓展课外文本,助力个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仅凭课内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文本,做到融会贯通、由此及彼,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向学生拓展其他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以教学《守株待兔》一课为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宋国农民不去理会庄稼,却因为一次意外之喜变得懒惰,成天蹲守在树旁边等着兔子上门,这是讽刺那些不懂得脚踏实地,反而渴望天上掉馅饼的人。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些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便设计了一个与寓言故事相关的群文阅读活动,同时引入《南辕北辙》《买椟还珠》《削足适履》等有趣的素材,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些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深刻内涵,以此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平台和空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通过教师引入的课外素材,学生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完全凭借课内教材,还需要立足课内教材拓展课外的素材,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施个性化阅读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自信,锻炼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此,教师需要重新优化语文课堂,采取科学的手段落实个性化阅读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