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作者: 王国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必然成为突破小学语文教学重点难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增加教学资源的手段,更要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改变课堂教学授课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实践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教学中再现实践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实践环境,就是践行“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地展示一篇课文、朗读一首诗歌,而是生动、形象地展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中,了解课文背景、体会作者创作情感、分析课文,进而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因为课前教师借助信息平台安排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朗读,让学生回忆夏天雷雨天的景象,从而对雷雨天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夏日雷雨的景象,“满天的乌云”“划过天空的闪电”“倾盆大雨”,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阅读体会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中的景象(雨越下越大,一切都模糊了),后来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雷雨后又是什么景象?天亮了,空气新鲜,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这样一幅大自然的美景,借助信息技术让夏天的雷雨天真实再现,带领学生仿佛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了解大自然,用优美的文字描述大自然,达到知行合一。
创设实践情境是通过信息技术将“雷雨”情境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下真切地体验雷雨前后的变化,从而联系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实现研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向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能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教师,而非学生。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传输的工具,但并未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仍然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好的教师不是教课本,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白桦的挺立和俊美,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词语感受白桦的形象。接下来,详细分析课文,感受白桦的高大挺拔和高洁品格。在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中,教师只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同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共性的句子展示在屏幕上,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如“披了一身雪花”,如何理解“披”,如果将“披”字换成“飘了一身雪花”,怎么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披”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白桦的美丽。如果可以换,你认为换成什么字比“披”更适合?有的学生回答换成“裹”,有的学生回答换成“穿”,讨论非常激烈。学生在自学、讨论、分析中获得知识,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理解课文的方式,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优化学习过程,重视学习体验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以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作为评判标准,而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只重视结果的学习,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而忽视体验过程的学习并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美好的结果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形象、生动,学生综合能力更强。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草原上牛羊成群的视频,通过激趣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其次,让学生朗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草原的感悟和理解,配合信息技术将学生的表述展示给大家,进而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分享自己的感悟,深刻理解作者老舍的思想情感。再次,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师生共同品读课文的精美词句,将这些词句重点勾画出来,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等,在细品中深入体会课文,仿佛将自己置身于草原的天空下漫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驱赶着成千上万的牛羊。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提升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深度融合,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让整个教学更加流畅,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生动形象,课堂中的有效生成更加容易被捕捉、被转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容易得到提升。
四、实施多层设计,满足个性学习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班级同一教师教导下的学生由于环境、经历、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难免存在差异,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别。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能让教师精准、快速地了解学情,开展多层次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理解能力。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分小组自由分享自己对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感悟。如有的学生分享“美丽的海水,色彩斑斓的珊瑚”,有的学生分享“海底也很美丽,各种各样的鱼物产丰富”等。然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给予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自由读,画一画”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西沙群岛。最后,教师让学生在积累抄写精美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观看视频,加深印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句子,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升学生语言读写能力。这样的教学布置,既满足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有所得,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语文教学深耕细作的结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细致研究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切合点,不断摸索创新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六百户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