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 陈晓娟数学学科是学生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由此可见,基础阶段的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尤为重要。数学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能力,且数学中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一、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普遍有着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觉主动性不强的特点。而游戏教学法,则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拒绝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游戏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对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便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游戏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中探索数学知识、挖掘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此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变化,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相关的游戏教学方案,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
例如,在开展小学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个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便可以通过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开展。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图片中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接着,教师让学生观看这些图片,并数出图片上有多少人。之后,教师便可以让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的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回答以下问题,回答正确且回答最快的一组获胜,获胜的一组可以得到奖励。如:(1)小明的爸爸买了6个苹果,小明的妈妈买了2个西瓜,请问苹果和西瓜相加等于几?(2)小李的爷爷养了8只鸭子,养了2只鸡,请问鸭子和鸡相加的数量是多少?(3)一辆卡车装了10辆电动车,半路有一辆电动车掉到了马路上,请问卡车上还有几辆电动车?随着教师问题的布置,各小组学生纷纷举手抢答,很快各组学生都为本组取得了最好成绩。通过为学生设置这些问题,同时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比赛,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数学课上,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此,学生便可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将焦点转移到数学问题上,渐渐地,学生的数学兴趣也会得到提高,这也使得教师的数学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
二、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话故事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素材。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便可以采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个故事情节,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选取童话故事时,应注重故事选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选择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将其编写成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述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开展《认识图形(一)》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编成这样一段童话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三个好兄弟。三角形有三个尖尖的角,上面一个、下面两个,扎在身上特别疼,看起来有点危险;正方形有四个尖尖的角,看起来方方正正的,不过很平稳;圆形没有尖尖的角,它表面圆圆的像个包子,特别圆润,可以滚来滚去,很灵活,就像马路上的汽车轮胎一样。他们三位兄弟当中,三角形最爱惹是生非了,一会儿踹桌子、一会儿打人,就是不老实,天生“霸道总裁”。与它相反,正方形最老实了,正方形这个哥们儿不善于表达交流,看上去呆呆的,圆形特别调皮,每天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看见路人都特别热情,可谓三个兄弟性格都各不相同啊。根据这个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像这三位兄弟呢?”学生开始观察周围并展开思考。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探讨的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童话故事的情境当中,使学生有效地认识了图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日常生活中伴随着数学,数学当中也有生活实例,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并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借此使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增强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他们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开展《1-5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在听课,实际上心已经飘到外面去了。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一盘水果,里面装了三个苹果、两根香蕉、四个橘子,妈妈吃了一个橘子,爸爸吃了两个苹果,试问还剩几个苹果?还剩几个橘子?这样的提问方式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生活画面,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普遍较强,他们表现自我的欲望特别强烈,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质疑情境,设置悬念,引领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境界。
例如,在开展《认识图形(二)》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拿出粉笔盒(正方形)、粉笔(圆柱)、玻璃球,然后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相似的形状物品。这时,学生就会想:与粉笔盒相似形状的物品是什么样的?这个粉笔盒有什么特征?原来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形状的物品是不会随意滚动的,那么与粉笔形状相似的物品有哪些呢?粉笔的形状上下两面是圆的,与玻璃球形状相似的物品是什么呢?玻璃球可以滚动,没有边边角角。通过这种悬念情境的创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会更加强烈,进而会深入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为了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更新并加以改进。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说,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进行学习,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