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实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更高效

作者: 宁甫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学科本身抽象、难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有趣的特点,运用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理解,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巧用实验,调动学习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够付诸实践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初中物理知识枯燥、复杂,再加上初中学生还处于智力发展阶段,如果教师以陈述式进入新课教学,这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即便是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具体,学生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入环节加入实验内容,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初中物理课堂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一课时,由于大气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如果采用陈述式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趣,学生很难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物理实验作为导入内容。只见教师拿出一大一小(略小)两个试管,并向大试管中加入一些水,然后把小试管轻轻地放入大试管中。为了能引起学生重视,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接下来的操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教师操作的实验所吸引。只见教师慢慢地把大试管转过180°,在教师转过90°后,有学生担心小试管将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就捂住双眼。可是,学生并没有听到试管掉到地上的声音,小试管非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在大试管向下滴水的同时,在向上运动。看着学生疑惑的目光,教师趁势向学生提出:小试管为什么没有掉落反而还向上运动呢?自然地引出了新课的内容——气体的压强。

可见,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加入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的直观感受下,产生了学习新知的期待。可见正是运用实验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毫无学习兴趣,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从提问入手,引入实验内容,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实验产生足够的求知欲,增强探索新知的内驱力,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把筷子放入水中时,从侧面会观看到筷子就像折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怎样的特点?接着教师拿来一个玻璃杯并倒入一些水,教师举着激光笔告诉学生这个就好比是那支筷子,当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水面时,就会出现筷子插入水中的情形。教师边说边开始操作起来,只见教师把激光笔倾斜地射向水面,学生惊奇地发现在水中激光笔发出的光竟然也像折了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个实验现象激发了出来,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清楚了光是从空气进入了水中,发生的现象是光的折射。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法线、入射光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于是,学生很清晰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随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接下来的现象。教师改变激光笔的倾斜角度,学生发现水中的光线角度也随之变化,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如果入射光线垂直水面射入,折射光线会怎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点燃。只见教师把激光笔竖直射向水面,学生惊奇地发现光线是直的——光沿法线射入时不改变传播方向。至此,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以及特点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教师从问题出发,引入实验内容,使学生的好奇心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实验教学中。可见,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物理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三、巧用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实验是直观、生动的教学助手,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验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体验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物理课堂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光的色彩颜色》一课时,在讲到本节课光的色散部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其中一项是让学生把太阳光分解,于是教师先是安排学生利用三棱镜进行太阳光分解实验。学生把三棱镜拿到有太阳光的窗前,结果在墙上看到有五颜六色的条纹出现,学生仔细观察条纹后发现红、紫最明显。接着,倾斜一下三棱镜,把墙上的条纹拉宽些,就清晰地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了。教师向学生提出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同时告诉学生这一实验说明了太阳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复色光。为了让学生对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又向学生提出红、绿、蓝三种颜色是光的三原色,其他颜色的光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于是,教师给学生分发红、绿、蓝三色的彩笔,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这三种光混合在一起出现的新的颜色。有学生把三种彩笔直接混合在一起,结果发现组成了黑色;有学生把大量蓝色和少量绿色混合在一起,出现了墨绿色;还有学生把等量的红色和绿色放在了一起,结果得到了黄色……在实际参与下,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魅力。

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体验机会,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初中物理课堂更加高效。

四、巧用实验,提升思维能力

由于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以前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只是简略介绍实验内容,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足。有了微课之后,教师就能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来弥补课上的不足,教师可以事先对实验中涉及的新器材的使用方法作简单介绍,再按照实验步骤详细地演示操作,并对需要注意的内容进行着重说明,在课上让学生先观看微课视频,然后再进行自主实验操作,学生会边思考视频内容边动手操作,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质量》一课时,本课中涉及了天平这一新的物理实验器材,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同时也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教师事先录制了关于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微课视频,在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微课视频中,先是向学生介绍了天平的结构:底座、托盘、指针、分度盘、左右托盘、横梁、标尺、游码、平衡螺母等,然后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作了实验演示。在微课视频的最后,重点提出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同时指出这也是需要学生重点记忆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教师让学生利用天平测量橡皮、钢笔、尺子的质量,让学生边回忆微课中所提到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边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引入微课,使学生在微课中对实验有足够的认识,再让学生边回忆边实际操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验的助力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构富有生命力的物理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