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编课本剧 演出语文味

作者: 张正霞

创编课本剧 演出语文味0

小学阶段,有一种学习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那就是课本剧。课本剧融合多种元素,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无限的热情,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对语文学科来说,课本剧旨在引导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创演,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主旨的再现,是对文学的亲近与创新。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会把课本剧变成口语化的朗读,缺少表演的成分,或是照本宣科,把故事内容简单呈现,缺少新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需要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

一、筛选情节,张弛有度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进行课本剧的创编,或有创编与表演的价值。如果不对选定的课文情节进行筛选,会让整个课本剧表演失衡,缺失重点。因此,教师要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筛选出课文中的重点情节,对一些非重点情节或难以呈现在舞台上的情节加以缩减,以使剧情达到张弛有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一课时,课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牛郎凄苦的身世和牛郎与老牛之间相依为命的情感,从整个故事来说,这属于非重点情节。对于牛郎与织女湖边交谈的场景,课文只是简短带过,并没有详细描写,而是通过后文的补充让人展开想象。但是牛郎与织女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在湖边交谈的场景推动后续的发展,是故事里十分重要的情节。学生在创编课本剧时,往往会按部就班,依照课文的语句来演,导致非重点情节与重点情节表演所占比例失衡。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简化对牛郎身世与牛郎和老牛相处情节的创编,适当省略,而对于牛郎与织女见面,可以发挥想象,丰富内容,让观众明白织女是因为自身的遭遇与牛郎相似,产生同病相怜之感,同时她向往凡间的生活,才会愿意留下来与牛郎一起生活。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创编课本剧时,一定要基于表演的需求与时长的控制,对课文的情节进行仔细的挑选与安排,区分出文字与真实表演的区别,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情节,让表演有跌宕起伏之感。

二、填补留白,创编剧本

教学中所需要的课本剧可以有多种来源,有的是从网络上下载,有的是学生基于文本的理解进行自主创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反复斟酌课文去细化剧本,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创编剧本时,通常只是将文本兴趣直接“搬运”,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填补一些留白,丰富剧本内容。

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剧本的改编,如果单纯依靠课文内容,剧本会显得单薄没有新意,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留白。如,课文中对海力布如何借助宝石来打猎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那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了可以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海力布打猎为什么会方便极了呢?再比如,龙王见到自己女儿救命恩人的情节,文中没有详细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剧本中丰富这一段表演,给龙王增加一些语言和动作。此外,当大家看到海力布变成了石头,课文中只用了“后悔”来概括,逃离的路上灾难降临,对人们也没有具体的描述,这些都可以进行扩充来突出主题,侧面表现出海力布的伟大牺牲精神。

可见,一篇课文有许多可以扩充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剧本中填补这些留白,实际上也是加深学生对文本延伸之意的理解,既可以丰富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多样形式,丰富表演

课本剧表演时,学生往往会停留于人物的刻画,缺少整体意识,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事实上,多样化的表演可以让课本剧出彩,让学生参与度与关注度更高。不过,由于专业的欠缺,学生的表演形式单一,不知道在课本剧中可以运用到哪些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从旁辅助的作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将多样元素融入课本剧表演中,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丰富表演形式。建议学生使用旁白来完成,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能制造出紧张的表演氛围。对于一些场景的转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借用一些图片来表示,如挑选合适的图片通过大屏幕播放,让观众在镜头的切换中,增添真实感。在渑池会面这一节故事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准备一小段中国舞蹈穿插在表演开头,这样就能让表演更加生动。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许多学生会忽略廉颇带兵守在边境的情节,而这一情节对于接下来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的情节有推动的作用。因此,学生可以让廉颇和将士的扮演者安静埋伏在舞台的一边,表现出守护赵王等人的样子,这样利用空间的交融,让整个表演更加饱满与完整。

由此可见,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现文中的一些情节,对于学生的表演来说是锦上添花,能让整个表演更加精致和完整,同时,学生许多的才艺和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关注语言,立体升华

与剧本不同,课文一般是通过文字来展现的,因此,在塑造人物或表现情节时,人物的内心想法是通过神态、动作等表现出来的。但是学校的课本剧表演,因为学生并不是专业的演员,单纯的肢体表演没有强大的感染力,反而容易显得枯燥无趣,或是笨拙难懂。因此,很多时候课本剧表演的核心就是人物的语言。但是许多文学作品出于文学性要求,往往注重此时无声胜有声,简化了人物语言。因此,在创编课本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适当进行增删和修改。

例如,在教学《小岛》一课时,学生就可以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升华课文主旨。在将军第一次看到绿油油的菜地时,文中对他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这段心理描写透露了大量的信息:战士们吃不到蔬菜就会牙龈溃烂,但是岛上很难长出蔬菜,而且从大陆上运送蔬菜保持新鲜很难。将军想了很多,最后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怎么弄出来的?如果看了将军的心理活动,读者一定能明白将军的惊讶,也能感受到蔬菜棚的神奇和珍贵,但在表演时,只有这样一句话,观众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创编剧本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里增加一些话语,比如,可以让将军询问队长:从大陆运过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但是岛上又很难生长蔬菜,你们这片菜地是怎么回事?然后让队长回答,在文中,队长回答的内容也是转述的形式,因此也需要进行修改,变成队长的直接回答。同时,关注到课文介绍岛上很多士兵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因此在创编课本剧时,可以把将士们的语言添加一些方言的成分,这样表演就更加贴近真实,让人物更加丰满和富有动感。

可见,在创编课本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对人物语言进行适当的增删和修改,这样不但利于表演,也让故事更加完整,让人物和情节都更加立体、丰富。

总而言之,课本剧是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在快乐教育中学习。但是,正确有效的课本剧表演离不开题材的精心挑选、内容的扩充填补、形式的多样拓展以及观后的学习跟进。让课本剧不停留于课本,让课本剧不局限于剧本,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五合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