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课后习题 凸显语文要素
作者: 王瑞霞
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它与课文共同组建成课本教学的整体,是语文要素精炼的体现。随着课后习题编排的创新深化,其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教学目的更加明晰,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有着更突出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剖析课后习题的编排目的,明确其教学依据和教学价值,通过课后习题教学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提高语用能力。本文以五年级下册《武松打虎》为例,浅谈凸显语文素养的课后习题的有效使用途径。
一、精准理解,把握词语
在阅读中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是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理解能力的体现。在阅读中,随着文本的难度升级,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的概率会加大。此时,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然而,有些时候,学生虽然遇到了难以理解的词语,但并不影响对整个句子、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往往会忽略这个词语,长期下来,对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强调理解词语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时,第一题就对理解词语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猜测“梢棒”“筛酒”等词语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道课后习题穿插到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或结合生活实际等。学生根据默读要求,觉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语比较合适。学生读完并思考后,教师可以将包含相关词语的语句出示在课件中,一起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如“梢棒”,学生会猜测出是棍棒的意思,结合武松的身份和后文打虎的情节,可以猜测出“梢棒”是一种坚硬的、防身的武器。再如“筛酒”,学生一开始读会认为字面意思是筛选酒,以为是让挑选好酒的意思,结合具体的内容,才明白是倒酒的意思。随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这些词语并不影响课文整体的学习,但准确地理解词语,可以帮助自己构建和课文内容更贴合的画面,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
可见,课后习题对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提出了要求,帮助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词语,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和学习,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提高了词句的阅读能力。
二、整体梳理,概括内容
在语文学习中,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它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清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内容。课后习题常见的一个题型,就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与概括,它反映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梳理、提取和整合阅读内容能力的要求,同时也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的支架,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武松打虎》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文章情节完整,因此课后习题中第二题就是让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故事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其实是为了帮助学生给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内容的划分,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并且能把握住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进行内容的补充。学生经过习题“喝酒”的示例,概括出“上冈”“打虎”“下冈”,这样故事的脉络就变得清晰了,课文便被划分为四个清晰的板块。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补充的内容,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本来面对长课文,学生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会偏离主题。但现在根据补充的词语,相当于给学生的概括搭建了一个框架,学生只要往里填充内容即可,概括的主要内容自然既完整又简洁了。
由此,课后习题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合理运用好这种题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长文章的好方法,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对文章进行准确的梳理与感知。
三、详细讲述,优化表达
语言表达常常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少课后习题都有相应的内容,并有很多不同的呈现方式,比如复述、续编内容、与主人公对话等,这些习题,既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同时加强了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敢于说、放开说,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武松打虎》课后习题第三题就是侧重语言表达的一道题,它要求学生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情节,并且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打虎”这部分内容后,穿插此题。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一说。接着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复述展示。随后,教师可以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发现每位讲述者的优缺点。从而总结出,在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时,表达要有条理,语句既要干净流畅,又要能讲出完整的情节,引人入胜。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创造,让表达更生动。同时,也要适时加入恰当的肢体动作与丰富的表情。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如何讲好故事内容,不知不觉中,语言表达能力就逐渐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注重课后习题中的语言表达训练题型,切实落实好语言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飞跃。
四、思辨阐述,拓展思维
高效的阅读离不开思维的活跃,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知与收获,才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因此,不少课后习题着重于学生的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大脑的运转中获得阅读的真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类型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课后习题最后一题的思辩题时,它列举两种对武松截然相反的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道题当作一个拓展题,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最后,让学生基于文本的充分学习展开讨论。有学生支持第一种观点,认为武松勇敢无畏,不害怕老虎,迎难而上,从他面对老虎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机智地与老虎搏斗可以感受出来;有学生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武松很要面子,十分鲁莽,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上山。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觉得武松戒备心太强,把人想的太坏,认为店家是想留自己住宿才谎称山上有老虎。还有学生认为武松粗中有细,看似鲁莽,但处处有戒备心,并且在酒醉的情况下还能观察出老虎的进攻方式并巧妙取胜……学生提出许多自己的见解,从而将单一的接受式阅读转化为自主的思考式阅读,阅读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
因此,思维拓展类的课后习题,对学生的思维运转提出可行的要求,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升了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课后习题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的提炼及学习方法的训练,它相当于一个指向,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后习题,思考习题中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在合适的教学环节穿插相应的习题训练,从而使得课后习题与文本教学衔接得更加自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建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