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的三个“切入口”
作者: 赵怀君
文言文以其优美的文字、精练的语言、独特的韵律、丰富的内涵被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至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学生不但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适量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即小古文,所选篇目以文言文经典句段及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为主,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年龄的学生阅读和学习。不少教师以为,教好小古文,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并弄清文中蕴涵的道理,即达到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使得文言文的魅力荡然无存,让学生产生“阅读古文就是负担”的错觉,与教材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接下来,本文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品味小古文的深意,以领略古文的无穷魅力。
一、在异义处理解
小古文的阅读教学中,若是根据现代汉语的字面意思,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来理解古文的话,就会使古文的意思产生偏差,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文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一句里的“折”,若是把它理解成现代汉语中的“折断”的话,就变成了“路边树上的李子果实累累,把树枝都给折断了”。这样的解读曲解了文章原义,给下文的解读造成阻碍。首先,理解小古文忌全文翻译。小古文中有些字词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直接对应,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小古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差别较大,依照学生的现有水平根本无法推知。这些字词的理解可直接参考文章的注释。如,“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和“游”,“多子折枝”中的“折”,“信然”中的“信”。最后,古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稍有关联又不尽相同,如“诸儿竞走之”中的“诸儿”和“竞”,联系上下文和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知,本句的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另外,对于小古文中那些经常出现的、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字词,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积累越多,经验越丰富,阅读小古文时就越能举一反三,有效避免误解误读。
小古文教学,翻译是必然途径,但绝不是目标。为了助力学生理解小古文,又不至于画蛇添足耗费精力和时间,完全可以抓住小古文中那些古今意义有差异的字词语句逐个突破,这样既能保持原文的风貌,又不至于错误解读文本。
二、在关键处领悟
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未能极尽铺陈,不能让读者产生荡气回肠之妙,但是那一语中的、道中玄机,令人豁然顿悟的精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小古文中那些“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让小古文大放异彩。
例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时,若只让学生简单翻译理解文本,虽然译出了文本的字面意思,但是“言不能尽意”,原文中潜藏在文本深处的故事场景、人物心理、文本的内在表达却仍然没被挖掘出来。古人写文往往把内敛的情感蕴含在“境象”之中,若是教师不善加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此必苦李”中的“必”,联系上文“唯戎不动”中的“唯”,引导学生探究王戎的心理活动:“看到满树成熟的李子,别的孩子都纷纷跑去抢着摘,为什么唯独王戎一动不动?”学生结合王戎的回答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推知王戎的内在语言:“这课树就长在路边,路上每天人来人往。树上结出了这么多大李子,个个都熟得发亮,按照常规应该早就被来往的行人摘了个精光,为什么如今树上还会留存这么多果实呢?可见这课树上的李子一定很不好吃,那我又何必去白凑这个热闹呢?”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王戎这样的心理活动绘制成生动的思维导图,不仅让王戎的想法可探、可听,而且通过与王戎的“心灵对话”,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物形象就变得饱满起来,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习得了小古文的学习经验,即基于文本的联想和对话可以助力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的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动作,把这个故事生动地演一演,尤其突出对比“诸儿竞走之”和“唯戎不动”的反差,王戎回答别人的问话时肯定、自信的语气,以及别人“取之,信然”的心服口服。这样深入文本之后的演一演,使得故事就更加丰满和立体了。
文章的关节点、紧要处,是文章的精髓,也是教学的关键。教学中要善于给文本把脉,确定文本的紧要处、关键点,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分析,在深层的联想、对话、表演中探究文本背后的深意,这样才能让区区几十个字的小古文流光溢彩。
三、在诵读中品味
小古文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是适合诵读的好材料。同时,诵读也是学习小古文的好方法。它可以让读者一边感知言语的声音形态,一边感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诚如理学家朱熹所言,“诵读”不仅仅是出声读背,其要义在于“得他滋味”。因而,诵读需沉潜其中,“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才能有所收益。
古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若是读错不仅使得文章音韵不谐,且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会产生歧义。因此,诵读的第一步就是借助文本中的注释读准字音。其次,古文的诵读是按照文章的意思和语句的层次处理停顿的,古人把这种文辞停顿和休止称作“句读”。古时候,先生检查弟子文章是否读通,“掌握句读”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诵读古文要正确处理句子当中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例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文中有几个句意层次不够分明的句子,其停顿划分就可以这样处理:“尝/与诸小儿游”“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根据理解画出停顿,再根据文中注释默读理解课文,并根据二次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重新朗读课文,检查第一次划分的停顿是否正确,并根据正确的理解修改错误的停顿。最后在分组交流和全班展示环节上呈现大家划分停顿的句子,往往这样筛选出来的句子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善加引导,最终画出正确的停顿。这样的读、悟、改、悟,巧妙且精准地筛选出教学的难点,使得教学事半功倍,同时学生在反复读悟中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还要学生在诵读中加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感情。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以及王戎回答的“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两句中王戎的细心、冷静、理智、自信,在诵读中一定要表现出来。
小古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教师应打破古文教学通篇翻译的陋习,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古今异义之处、言志载道的关键之处,并借助诵读感受古文的博大精深,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滩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