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觉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张卫红

基于文化视觉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0

传统观念中,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教师只需教会学生如何计算、如何应用知识解题即可。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借助各种文化创新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感受不同层次的文化,领略文化魅力,丰富学生思想,感受数学文化熏陶,构建精彩数学课堂,保障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挖掘文化因素,展示生活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而应深入研究教材编者的意图及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积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思考过程的关联,并将这些知识渗透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让学生多方面感受、体验数学文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发展史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角》时,教师可提前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学校组织放风筝比赛,比赛中明确规定大家用的风筝线的长度必须为30米。比赛中评委在判定风筝飞的高度时,并没有对每个风筝进行直接测量,而是将风筝线的一端拴在地面上,然后测量每根风筝线与地面形成的角的度数,并通过度数大小来判定风筝的高度。同学们想一想,评委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角度可以代表风筝的高度呢?”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这时,教师恰当地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一条边的长度相等时,角的度数越大,这个角所对应的边就会越长,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多个角,来验证这一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知识,并将这一结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了解了风筝线与地面夹角和风筝飞的高度的关系。这时,教师再引入其他生活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就可以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知识。

案例中,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有效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体验、感受和思考,促进了学生知识认知结构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借助文化情境,展现动态知识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就是知识的展现,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单一、枯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基于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的静态展示和单一的技能训练,将知识教学与数学文化有效结合,展现知识动态,学生不仅能学习知识技能,更能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精神、思想及数学方法,有效突出了数学课堂的文化性,让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小数诞生了,一天小数一族要进行排位比赛,0.3和0.30两位小数都来到比赛现场,它们走到一起,相互间注视着,但都没有办法确定自己应该站的位置,谁应该站在前面呢?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它们进行正确的排位吗?”学生展开思考、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说:“它俩一样大小,应排在同一位置上。”有的学生说:“如果给它们加上单位(如元),0.3元=3角,0.30元=30分=3角,再进行比较,我发现它们仍然是相等的。”学生各自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两数是相等,那么小数0.300、0.3000……也来进行排位的话,又应该怎样排呢?”在之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得出,无论0.3的后边加上多少个零,如何进行改变,它们的大小永远是不变的。

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为学生动态地展示了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增加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也在情境中大胆展开推测,不断思考交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以文化为源头,引导知识再创造

数学是生活的累积,也是文化的传承。数学起源于我们的生活,并从我们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提炼,构建出数学模型,这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不断尝试、累积、反思、重建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让学生在文化的体验中不断经历知识的再创造,感受知识蕴含的内在价值,使学生能够深度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品位,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基于文化视觉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

案例中,教师以数学文化为源头,引导学生对小数的发现过程进行探究,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发现了小数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直抵文化核心,体现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教材包含很多定义、概念、规律法则等,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大多是静态的,难以体现教学方法及情感价值。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可深度利用数学文化内容,准确切入文化内涵,直抵数学文化的核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活力十足”的数学知识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情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体现数学教育价值。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先出示题目:“甲乙二人要共同生产150个零件,甲的生产速度为18个/小时,乙的生产速度为12个/小时。二人一起生产3小时后,剩余部分由乙一人独自完成,还需要多少小时?”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出:18+12=30(个),30×3=90(个),150-90=60(个),60÷12=5(小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解答的正确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此过程用综合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按照常态思维模式列出算式:150-(18+12)×3,之后,学生无从下手,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继续计算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想到,必须让150-(18+12)×3成为一个整体才行,于是“中括号”应运而生,中括号在算式中的含义也就一目了然。以此为基础,学生给出算式[150-(18+12)×3]÷12,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运算顺序:“以题目情境为基础,计算的顺序必须是工作进展过程逐步完成。”于是,学生感受了四则运算的发展是以事物发展过程为基础的。

案例中,教师将题目浸润在人文文化内涵中,直抵学生心田和灵魂,让学生真实体验了数学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孤立的数学知识,融入各种文化中,让学生的学习转变为通过不同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体验知识的奇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