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场域”中的学生劳动品质培育策略
作者: 徐枫桦“语文”与“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实质性的逻辑关联。在语文“教学场域”之中,教师可以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弘扬学生的“劳动精神”。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时期,课堂也是渗透与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场域。在语文“教学场域”中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发掘教材中的“劳动基因”,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关键是要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敞亮”语文教材,使语文教材成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可能性场域”。
“崇尚劳动”这一观念蕴含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的认同”以及“对劳动的认知”等的内化。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基因”,不仅对学生当下学习语文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尤其对学生未来建立劳动职业观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劳动是美的,劳动具有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特质。部编版语文教材蕴含着许多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篇章,作为教师,要用“劳动的眼光”来审视,用“劳动的大脑”来考量。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劳动品质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如辛勤劳动品质类的有三年级上册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和四年级上册的《蝙蝠和雷达》,如诚实劳动品质类的有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如合作劳动品质类的一年级上册的《拔萝卜》、二年级上册的《千人糕》、三年级上册的《一块奶酪》。这些蕴含良好劳动品质的素材,是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良好载体。当然,同一篇语文教材中可能蕴含着不同劳动品质的因子,具有多维的劳动教育价值。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品质因子的发掘,有利于诠释劳动价值的真谛,传递“劳动美”的审美观念,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审美观、劳动教育观。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本身。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场域中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作为教师,要将正确的美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彰显出来。只有这样,劳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二、还原教学中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感知劳动”
在语文教学场域中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不仅要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基因,更为重要的是要还原教学中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感知劳动”。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要停留在“听”的层面上,更要引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感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相关的劳动故事、劳动叙事、劳动表达显现出来,从而让语文学科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
还原语文教材、教学中的“劳动场景”,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劳动的心理距离。当下的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往往很少参加劳动,因而对劳动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场域中创设“劳动场景”,引导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劳动、理解劳动、向往劳动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就借助多媒体课件,重点聚焦母亲在服装厂的劳动场面,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声音,那瘦弱弯曲的脊背,他头也不抬的机械的忙碌状态,诠释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劳动者的崇高品质。情到深处,许多学生潸然泪下。不仅将目光聚焦于教材文本中的母亲忘我劳动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联想到自己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有学生说:“我的爸爸是快递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停地奔波。”有学生说:“我的爸爸是一名交通警察,在烈日炎炎下皮肤被晒得黝黑。”在对爸爸、妈妈的职业描述和劳动描述中,学生不仅心生感激,更从心底树立起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
劳动场景的还原、劳动场景的感知,深化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位劳动者都在为家庭幸福拼搏奋斗,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都是值得尊敬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件事”推到“一类现象”,从“一个人”推到“一类人”,从而让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较为周全、较为清晰的认知。这样的一种扩展、延伸的语文教学,可称之为“涟漪式”的语文教学。
三、引导教学中的“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劳动”
当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往往是一种“纸笔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教材文本中的“象牙塔”。同时,学生学得比较疲惫。语文教学要打开封闭的教材、课堂,打开生活的窗户,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世界延伸和拓展。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将学生带入实实在在的劳动场域之中,引导学生的劳动实践,从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劳动、体验劳动。作为教师,要拓展学生劳动的可能性空间、场域,赋予学生劳动实践的多种可能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劳动教学深度链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深入感受、体验,并且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传播劳动思想、抒发劳动情感等。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五《生活万花筒》一课时,教师首先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场域拓展,让学生在家中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一道好菜、种植一株植物等。这样的一种劳动实践活动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深化学生的劳动感受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舒展自我的多种感官,多看、多听、多做、多想,通过连续性的观察、体验等,将劳动的过程、劳动时的心理活动、劳动的感受与体验等记录并表达出来。劳动实践教育,将劳动的知与行真正协同起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劳动的“真知”。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领略到劳动的酸甜苦辣。更为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产生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秀品质。实践证明,劳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品质,而且促进了学生积极的言语应用。
劳可塑德、劳可培智、劳可强体、劳可悟美。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劳动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创设劳动的知识场、体验场和反思场,能在增进学生劳动知识、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同时,开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劳动课程资源,彰显语文学科的德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要重点在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上下功夫。
作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劳动教育空间、深化学生劳动方式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创新性劳动品质的培育。当然,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场域的打开,要立足语文学科,要回归语文学科的本源。毕竟,语文学科教学不是劳动课的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场域”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要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思想说教,通过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