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樊红兰

协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0

协同学习是以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教互学为核心,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助的课堂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协同学习提供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互相讨论,自由发表个人观点,也可以让“小老师”用学生之间的语言指导“薄弱”同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协同学习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符合当下教育新政策的教育教学方式。

一、协同学习的教学意义

1.现实教学的需求。在现代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课时被缩减,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会对基础课时教学进行整合,这一整合对成绩中上的学生而言也许有益,但是对一些成绩中等偏下或者是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的学生而言就会感到吃力,有些力不从心,久而久之,积累的数学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问题越积越多,教师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等这些学生,此时,创建协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是最合适的方式,可以让“先富起来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受益。

2.核心素养的需求。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沟通能力、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在进行协同学习时,会关注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与同伴交流时,会思考如何清楚地表达,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小组交流时,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认真听组员怎么说,能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自主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不同的问题由学生自主思考、协同完成,能够集思广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故而,协同学习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求。

二、协同学习的实施方式

1.以学带学,走向思维的深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优生与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学优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学优生这一资源,帮助更多的学生“富起来”,通过以学优生带领的协同性的“学”,实现数学思维的深化。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练习课教学时,遇到如下问题:“在一块边长是20米的正方形草坪中间有一条2米宽的石子路,如果铺1平方米的草坪需要10元,铺好这块草坪需要多少元?”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协同学习,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开始都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大正方形的面积-空白部分石子路的面积=草坪面积”来求草坪面积的。但是,在集体交流时,出现了新的解题思路:20×18=360(平方米),2×5=10(平方米),360-10=350(平方米)。这种解题思路对学困生而言本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过“小老师”的解释后,他们也恍然大悟。“小老师”解惑道:“把空白部分石子路抽离,将剩下的草坪拼一起,发现长为20米,宽为20-2=18(米)的长方形草坪中间有一个小长方形,于是需要最后减去空白的小长方形面积。”

案例中,教师利用协同学习中学优生的优势,让学优生为学困生解惑,学生之间平实的语言更容易让学困生理解和接受,学习效率会更高。

2.以学补学,实现思维的全面性。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就能获得不同的表现及结果。协同学习就是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融,让学生通过相互提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例6中,教材提出要学生与同伴交流,即进行协同学习,之后集体汇报,学生的想法果然很多。有的学生想到数格子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把梯形分成2个三角形和1个长方形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后求解……当听到有学生说可以补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听到有很多学生叫道:“哦,原来还可以这样。”

案例中,教师通过习题创设协同学习的环境,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梯形面积,得到多种解题思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提示,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启发,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3.以学纠学,扭转思维的偏差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作业本帮学生圈出或者划出错误之处,发给学生独立订正,学生交回来复批的作业错题重新订正后仍和原来错的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有时候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告知学生要怎么改,学生当时点头认为自己已经听懂了,事后自主订正时却又不会了。有时候自己思考多次还是发现不了的问题,而别的学生可能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基于这些现象,在进行协同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倾听和评价,让学生互相批评指正,及时扭转学生思维的偏差,让不同的学生在思维上获得不同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关于“面积与周长”的问题时,教材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学生的出错率很高:“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都相等。()”很多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而且还给出证据:“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16,面积也是16,所以它们应该是相等的。”教师听了没有发言,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然后问:“谁能解释这个问题,说服这个同学?”经过思考和讨论,很多学生急切地举起了手。其中一名学生解释道:“你算的得数是没错,但是周长是一周的长度,是线的长度,后面跟的是长度单位,面积是面的大小,用的是面积单位,它们的单位都不一样,请问怎么比较大小?”做错的这位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但是它们都等于16啊!”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道:“那你拿一条16厘米的线去跟一个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面比比看,能不能重合?肯定重合不了啊,周长和面积表示的是不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法作比较的。”

案例中,通过协同学习的方式,学生“以学纠学”,在不断的答与辩中深入思考,挖掘数学本质,如此,以后出现类似数学问题,学生一定不会再出错了,这比教师直接给学生纠错的方式更有效。

三、协同学习的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协同学习模式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形式是多元化的,但其核心目的始终是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因而教师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往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目的是为学生的协同学习保驾护航,也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时机、搭建舞台,这是协同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存在优势。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之间的个性、能力等差异,会影响协同学习的分工和效率,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对此,教师应积极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多给予学生一些实质性的意见,让学生明确组内分工,并尝试平衡学生的发展机会等。

总之,协同学习模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模式的优势,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面对这一模式的运用问题,教师也要积极应对,尝试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