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窦春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实践,协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程知识,同时,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向学生阐明道理,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引起学生焦虑以及厌学等心理状态的因素非常多,可能是当下的环境所致,也可能是来自自身理解不了的知识内容。而对课外阅读实践进行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科学选择读物,通过相似的故事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得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审视,最终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解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受到重视。课外阅读是学生除了学习教材以外获取语文课程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路径。通过进一步增强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学生需要有效拓展自身的课外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量。由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自控力相对较差,致使其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效率都较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趣味性的课外读物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语文教材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识,有效开拓学生的眼界。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其心理成长极易受到影响。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经常会遇见一些新词,这些新词可以让学生收集起来用在自己的写作素材当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当中描写场景以及人物的写作技巧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写作当中的用词精准性。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这一期间也可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以供未来写作应用。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协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是对学科问题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会去设置标准答案,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这有助于学生从兴趣层面入手,逐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最终协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所学以及将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由此得知,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从实际情境入手,协助学生在课外阅读当中了解到更多的课程知识。
例如,在教学《陀螺》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与游戏以及工具有关的书籍,布置与教材内容互相对应的阅读实践任务,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整理与讨论一些与学科知识有关的问题。针对“陀螺从哪里来?”“怎样判断陀螺的外形?”等有关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逐渐了解到对语文课程知识进行学习的有效方式。由此得知,课外阅读的作用在于予以学生更多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对已知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进而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从课外阅读入手,逐渐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二者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带来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逐渐提升学生的能力,要从阅读当中协助学生寻找到本体层面的问题,进而依靠连续性的课外阅读实践任务,在小学生学习以及成长的过程中,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通过对课外阅读文本材料的理解,以及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的引导,逐渐理解更多与语文课程知识有关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与动物有关的科普类读物,使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物种的生态关系以及特点,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到不同情境之下动物的情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有利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好奇心,进而在《麻雀》这一课学习后,能够使学生通过落、飞等动词充分体会到老麻雀的无畏,最终从课文内容以及动词的变化中,逐渐发现隐藏的情感,进而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丰富的想象。由此得知,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被与自身已知经验相关的事物所吸引,课外阅读可以充分顺应学生的特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以及文本理解能力。
3.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课外阅读的过程不会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悟,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此外,课外阅读可以予以学生更多的感悟,让学生在高效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充分掌握逻辑思考等能力,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增益作用,也可以从心理层面入手,进一步减少学生面对新内容以及新知识时的不安感。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学前预习阶段可以布置与植物有关的课外阅读任务,从类似的阅读材料中进行导学,有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材料中寻找易于自身理解的思考路径,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爬山虎等植物的兴趣,逐渐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课外阅读初步了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教师可以基于课外阅读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调整学习的方向,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最终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入手,使学生可以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感受。由此得知,课外阅读可以与所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好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导,予以教师更多的学习反馈,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活跃度。
总之,充分明确课外阅读的实践要求,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协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不同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且逐渐掌握深入阅读的方法。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从课外阅读的能力培养入手,根据课程内容,对课外阅读实践的难易程度进行动态调整,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逐渐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感受,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