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作者: 刘立功 王海钧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动态学习方法,旨在以命题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对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探索,在自主思考、具体实践过程中培养更为深刻的认知或能力。从项目式学习沿用至今的教育学实验成果来看,项目式学习在学生创造精神、协同合作意识、领导、计划、执行能力方面的培养均能产生高效作用。完整、系统的学习流程能使学生跳出独立课堂的禁锢,立足生活实际、立足整体学习过程看待数学学科,促使学生“大数学观”和生活教育观念得以强化落实。
一、课前准备环节,以材料检索明确项目任务
在课前环节,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创设任务型预习内容,调动学生主观学习意识,促使学生结合课堂需求,提前为项目式学习准备材料,为课堂教学“赋能”。学习项目的高效构建,离不开丰富探究材料的支持。教师可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深化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培养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核心是学生能深度理解“凑十法”的应用思考逻辑,能通过项目式学习经历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项目式学习中强化数学思维,提升合作学习与实操水平。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已掌握“9+个位数”的初步运算方法。新知难点在于学生运算思维的过渡。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环节为学生设计材料检索类作业,具体任务如下:(1)预习本课内容,准备小棒教具20根,先摆一摆,再说一说,得数是20的加法有哪些。(2)上网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找到“进位加法”的图示方法,课堂上在小组内分享。
项目式学习战线较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调动学生课前学习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项目式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自主预习与丰富网络材料的引导,学生能大大节约课堂基础阅读、思路引导的时间,使完整的项目探究过程更流畅、高效。具备较高自由度的课前预习能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使学生初步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堂导入环节,以情境思考拟定项目流程
“实用主义理论”在项目式学习中同样具备指导意义。它强调学生、活动与经验的深度融合,即学生在活动中总结经验,以此达到教育目的。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激活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学习经验,自拟活动流程,从而验证个人想法与知识内涵的真实准确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活动为例。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构成要素、性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立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在此之前,学生已对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系统认知。平面与立体之间存在立体思维跨度,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模拟平面运动场景,由此构成学生对立方体的具象化概念。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微课视频“立方体的构成图解”,并准备长方体石膏作为实体教学工具请学生传看。学生在传看长方体的过程中,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象产生具象化概念,并在微课程欣赏中了解到平面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边之间连接、折叠成几何体的行动模式。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项目探究主题:“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哪些特点?”教师为学生设计项目探究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点”为学习主题,设计完整的项目学习流程。学生集思广益,结合课前学习准备与材料汲取项目学习灵感,将确立探究问题、持续调查、验证结论、成果汇报、评价反思作为课堂项目学习的完整过程。学生再结合探究大方向确立项目探究子任务,逐步完善探究计划。
课堂导入在项目式学习中起到统领全局、关联课前、课堂的作用。情境教学法是导入环节中的常用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并调动课堂探究兴趣,结合课前准备内容与预习思考,积极参与到后续小组讨论中,为提升项目式学习实效性提供内在驱动力。
三、课堂探究环节:以协同合作践行项目任务
课堂探究环节是项目由设计到落实、从纸上谈兵转为实地实践的重要过程,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项目探究过程往往由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中集中检验学生项目学习能力,并结合个性化指导予以学生思路点拨,促使学生学科知识水平与项目学习能力同步成长,逐渐形成自主项目创设、运作模式,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可能性的含义和应用,对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产生正确认知,并理解可能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在课堂围绕“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和概率大小”问题展开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列举实际案例,深化对可能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围坐一圈逐个分享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在轮流发言中倾听他人经历,辨析事件的可能性及发生概率。如:“公交站丢失钱包”事件。学生对该问题展开辩论,部分学生认为:“如果做事严谨的小明是主人公,则这起事件为不可能发生事件。”少数学生认为:“事件的概率与人的个性无关,均是可能性事件。”教师从中获得教育契机,将问题抛出,请全班学生结合此例展开探究,有效锻炼学生深度思考能力,使项目式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从项目式学习目的角度来说,该教学活动涵盖了学生协同合作、思维锻炼、经验分享甚至观点碰撞的过程,能有效落实项目式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多样化学习能力的成长。
四、课尾总结环节:以成果展示总结课堂重点
课尾总结环节是项目式学习对前期所学成果的整理和归纳,是项目整体的点睛之笔。教师在课尾总结环节中应承担评价教学、梳理重点的职责,为学生升华课堂收获、建立反思意识提供积极辅助。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活动为例。本课教学重点是在学生对前期所学多样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探究环节找到多个训练学生思路的几何题目,学生需应用到直接求解法、相加求解法、相减求解法、组合重构法、平移旋转法、重叠割补法等。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归纳、总结能力,能透过习题训练总结数学规律。在成果汇报环节,学生小组将组合图形的面积求解方式加以归纳,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展开学习成果汇报。教师认真聆听后,了解了学生本课收获与学习情况,并在总结环节将本课求解方法作系统梳理,点评学生小组学习中的亮点与不足,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本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落实。
从项目式学习的成果来看,成果汇报与思考环节有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学情,便于后续教学计划的整理和调控,且学生能结合教师的总结重点对自身学习成果加以检验,从教师总结中探明知识疏漏,掌握学习规律,向优秀标准看齐,促进项目式学习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按照时间节点分配,可以划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导入、课中探究和课尾总结四个步骤。教师以创设教学任务的方式指导学生依次完成材料检索、流程拟定、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步骤,并结合学生完成情况展开个性化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理论指导,以多听少教、评价代教的方式辅助学生完成项目,使学生多样化学科能力培养落在实处,进一步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