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郭旭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解决数学难题,使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革新传统的教学观,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力求改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
一、导入生活元素,提升数感与符号意识
数感与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讲解数学知识,能够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因此,教师应立足数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数学问题中的生活元素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感悟,形成良好的数感与符号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入手,在教学中导入不同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不同的数量单位、抽象符号、换算关系。首先,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电子秤,让学生称量“粉笔、瓶盖、雨伞、水桶”等物体,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帮助学生建构克和千克的概念。然后,教师展示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图片,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懂得“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结合自己的称量物体经历,提升数感,懂得电子秤所显示的数字表示物体的重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体重秤指导学生称量自己的体重,对比不同信息数据,建构“千克”概念,尝试通过换算,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用符号“g、kg”代表克和千克,使学生建立和提升符号意识,认识1000克等同于1千克,即“1000g=1kg”。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测得的不同物体的数据,分别用“g、kg”进行表示,并在单位换算中进行体验感悟,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讲解趣味故事,培养几何与空间素养
数学趣味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动手实践分析故事中的道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几何与空间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智力得到快速发展,教师讲解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分析,能够使学生依据趣味故事元素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借此机会,利用直观图形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其几何与空间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时,教师围绕集合图讲解趣味故事,使学生在思考故事道理的同时,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价值。首先,教师巧用对比,引导学生齐声朗读“球类分辨”故事,解读其中的“分类”道理,联系集合思想,使学生明白在球类集合中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而篮球集合中又包括“比赛用球、训练用球、小篮球”等。然后,教师从简单数据入手,为学生讲解“重复统计”故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明白要解决故事中的“重叠问题”,就需要了解重复部分的数量。此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并结合学生的不同探究结果,与之交流不同的集合思想。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引入“韦恩图”并讲解相关趣味故事,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在脑海中构建“集合空间”并将自己探究得到的结论通过几何图形进行呈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画出的图,讲解运用“韦恩图”解决集合问题的可行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几何图形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形成良好的几何与空间素养。
三、设置思考悬念,强化推理与建模能力
巧妙设置思考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强化推理与建模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托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并梳理线索,让学生在推理中养成严谨的思考习惯,利用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由此提升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简易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思考悬念,带领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推理分析,使之学会运用建模思维求解实际问题,理解方程基本性质。首先,教师利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形成认知冲突,对“数量关系”产生怀疑。然后,教师列举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设置“未知量”的思考悬念,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带领学生推理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运用等式的性质可以求解方程。此时回顾先前提及的“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教师明确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格式,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使学生能够在推理中理解方程的性质以及解方程的意义,化解认知冲突并尝试运用建模思维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利用电子课件演示方程求解和检验过程,设置“建模”悬念,让学生自主探索、推理,在掌握“x加一个数的方程的解法”基础上,尝试运用“x减一个数的方程的解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升,也强化学生的推理与建模能力。
四、开展实践游戏,提高数学运算正确率
实践是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运算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进行。为了提高学生数学运算的正确率,教师可通过设计实践游戏,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基本的实践设想,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掌握运算技巧,促进运算正确率不断提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根据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加减法运算定律,将它们推广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开展趣味实践游戏,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定理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体会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数学运算的正确率。首先,针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设计开展了“分饼”游戏,让学生思考问题:“小明把一个饼平均分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丽吃了1块,小红和小丽一共吃了几块饼?二人所吃饼的数量占整个饼的多少?”然后,鼓励学生绘制“分饼图”,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游戏中以清晰图示为指导,列出算式“3+1、[38]+[18]”,教师指导学生在整数加法运算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分母相同,分子相加”的原则进行运算,使学生得到正确结果“[38]+[18]=[48]=[12]”。针对异分母加减法,教师要提出分数减法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游戏,使他们能够懂得“分母相同,分子相减”。最后,教师可以讲解异分母加减法中的“通分”知识,开展“趣味通分”游戏,让学生围绕实际问题,以通分的方式,将“异分母”化成“同分母”,由此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技巧,切实提高数学运算的正确率,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形成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品格,掌握学习的关键能力。因此,作为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反思等素养的提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由此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及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原泉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