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学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作者: 陈萍“大数学观”就是将生活应用纳入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内在关联,主张“以数学优化生活,从生活提取数学要素”。“大数学观”代表了当代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向和整体目标,对优化数学人才素养,提升数学应用价值产生积极作用。基于此,笔者就“大数学观”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创设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与一线教师探讨。
一、预习中发掘数学知识应用形式,与生活对话
“大数学观”倡导“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接洽”。要使小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教师可以通过预习环节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渗透、设计实践类和探究类预习问题等方法实现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在预习中熟悉新知内容,并能结合数学知识探究生活中该知识点的作用、存在形式,以提升学生的观念认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到作业任务的趣味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深度学习状态。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我国基础货币单位,能正确理解圆、角、分之间的换算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参与社会商品流通,建立对商品经济的初印象。教师想通过课前预习激活学生对货币流通的认知,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因此设计预习作业清单如下:(1)找到家中元、角、分纸币或硬币,观察货币的存在形式,问一问、想一想,生活中为什么要“花钱”?(2)观看《一元钱的旅程》微课视频,以货币视角体会货币换算、流通的历程,理解货币面值在生活中的用途,对元、角、分的价值产生具象化概念;(3)走进生活中的消费场景中,展开抽样调查:一元钱能买什么?一角钱能买什么?一分钱能买什么?
预习作业以实践类、探究类作业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促使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存在痕迹。通过实践活动的深度落实,学生初步建立“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这一认知。富有创造力与自由度的实践活动极具趣味性,学生的获得沉浸在深度学习状态中,数学素养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材中探究数学职业涵盖范畴,与社会对话
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除日常往来应用外,还广泛应用于各个职业领域,成为国家科技、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具有知识与生活联系性强这一独特性质,与“大数学观”教育目标深度契合。教师可以紧抓教材这一优势,深挖教材中的知识应用元素,感受数学在社会职业发展中的存在形式。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课堂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方法,感受数据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教材以“公园一角活动”这一生活化场景作为数据整理教学情境,并在训练题目的题干中植入整理邮票、立方体、课程表、运动会项目人数、家电价格等情境。此类情境贴合学生生活视域,从学生视角阐释了数据整理在生活中的多样化用途。教师想通过拓展知识的方式激活学生对“数学、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看法,因此找到医药厂、股票大厅、房地产价格对照表、人口普查记录等图片素材,以渗透生活要素的方式向学生普及数据整理在医药、金融、交易买卖、公共服务等行业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与社会展开抽象对话,深刻体会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超越学生认知观念的生活素材能有效聚焦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处在深度学习状态。在教材情境探究与拓展的作用下,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作用于生活”这一认知,“大数学观”得以进一步塑成。
三、训练题中培养学生“大数学观”,与自己对话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小学数学“大数学观”教育的最高要求。将数学知识付诸应用,能赋予学习实际价值,为学生学习创造动力源泉。教师在选择数学训练题目时,需注意甄别题目创设性质,规避机械化重复运算与缺乏现实意义的问题,其题干情境、题目场景尽量与生活、与理科类科目产生深度关联,以此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学生逐步塑造“大数学观”的过程即是与自己展开对话、深化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需注意训练题目的教育性与复合性,以题促思、以题激趣、以题练能,兼顾学生深刻思维、浓厚兴趣与深层能力的培养,使课堂向深度学习无限趋近。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用圆规画标准大小圆的能力,认识构成圆的各个要素,并能借助圆的性质探究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圆的认识不断深入,圆形的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圆”的训练题目中处处蕴含生活应用的影子。教师可以结合车轮、天坛、足球、灯泡、方向盘、钟表等物品展开训练题目的题干创设。上述物品均是人类在认识、理解圆的性质后依据圆的性质创造的,充分凸显了“圆心到圆的长度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等性质。学生边做题边感受圆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大数学观”的塑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类题目的创设兼具了能力培养、生活常识普及与“大数学观”的塑造,具有多重教育意义。运用生活类训练题目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能起到有效延伸思维深度、拓宽认知广度的作用。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思维相对专注,深度学习课堂得以稳定达成。
四、合作学习中深化思维探究深度,与课堂对话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模式,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目标深度契合。学生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点的探究深度,聚焦课堂专注力,使深度学习能力与“大数学观”得以同步发展。在合作学习中落实“大数学观”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合作任务、设计探究活动、组织游戏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注意自身教育角色,多倾听、少讲学,以引导方式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思考与课堂展开抽象对话,自主探究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堂教学为例。本课教学主要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性质”展开深度探究,旨在让学生认识构成立方体的多个要素,感受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多样化应用,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相关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并进一步树立数学应用观念和应用意识。教师在课堂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要求:(1)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式用纸创造长方体或正方体,体会立方体棱长、边长之间的关系,感受线与线、面与面的内在联系。(2)集思广益,讨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并分析其设计优势。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正方体边长相等、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同”等规律,并结合生活阅历找到微波炉、楼房、冰箱、公共汽车等立方体应用方式,不仅便于深度理解立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内在驱动力。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大数学观”是学习的指导方向,将二者融为一体,创设富有生活教育意义与趣味性的小学数学探究课堂,有助于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使学生在提升自身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树立生活教育观念,从而认同“大数学观”教育理念,塑造生活数学意识,培养从生活中汲取数学学习灵感的方法,掌握数学作用于生活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提升数学学科素养,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