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作者: 白春媛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推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也为小学阶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先进策略与手段。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感性思维的不断成熟与理性思维的逐渐融入,为其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在这个关键性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教育,能够深化对学生个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因此,分析与探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策略与手段,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来说,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与实践应用意义。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意义

受家庭教育和小学生个体性格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学情”差异表现明显。从生理学角度来说,6~12岁小学生受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其生理、心理发育速度差异较为明显,导致其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发展呈现不同曲线结构,也使得小学生个体学习习惯、认知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展现效果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能够加速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化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学情”较好的学生,能够紧跟数学教师的教学思路,并能够以“举一反三”的方式,迅速掌握课堂讲解的关键性内容与核心知识点。而部分数学“学情”较弱的学生个体,在理论知识点掌握方面表现较为吃力,并且对稍具难度的数学知识点“望而生畏”。针对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同,教师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思维培养,为学生建立直观的数学思维模型,使学生个体能够通过自主思维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以逻辑思维拓展的方式转化为直观且易于理解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个体的数学敏感度,促进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与发展。

因此,从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对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数学思维产生于人脑与数学的相互作用,主要指在人类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思维方式。数学思维属于一种内在的理性活动,它与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思想意识、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在小学生个体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与完善过程中,主要需要经历三个思维发展环节,分别为集中思维发展环节、发散思维发展环节与创造思维发展环节。从小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角度来看,影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概念方法掌握不足

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基础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对一些抽象数学概念深入了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维阻力,进而影响了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拓展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材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中,含有大量的抽象数学概念与定义。如,在“数形结合”这个关键知识点的学习环节中,部分小学生在展开自主学习时,无法将“数形结合”这个抽象的概念与数学思维相连接,更难以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信息来描述这一抽象的思维概念。所以,在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进步速度较慢。

2.学习目标缺乏合理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学习目标是促进小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强化小学生学习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每节课的课堂上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够提高小学生个体的课堂学习质量,并能够强化小学生个体的课堂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缺乏合理化的数学课堂学习目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质量。

3.思维惰性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小学生个体的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稳定,因而很多小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更倾向于向教师询问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惰性。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则很难形成思考意识,这严重制约小学生个体数学思维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懒于自主性思考问题、缺乏自主探究意识,将会为小学生个体带来思维惰性,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小学生个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1.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数学思维教学

受年龄特点影响,6~12岁的小学生在数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偏向于对形象化、直观化数学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小学数学数形结合通过形象化的图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的视觉呈现方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它能够为小学生建立基于图像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小学生以最直观的思维来认识与了解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小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如,在讲解“分数”单元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画一个大圆并以圆心为轴点进行分割,将一个大圆一切为四,则每一份代表[14];一切为六,则每一份代表[16]。通过直观的图形表达方式,小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分数这个抽象概念,并能够在绘图过程中,提高对分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将“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数学思维教学

“生活即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将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从数学思维的视角来看,生活教育能够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讲解物体的体积时,尝试通过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面积公式进行拓展,让小学生感受一张纸和一本书的差异,并让小学生认识到体积是对若干个面积的罗列,能够由面积公式S=ab推导出体积公式V=abh。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进一步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小学生推导不同阶魔方的面积与体积,让小学生能够将生活用品与数学知识相融合,从而提高小学生个体对数学公式概念的理解能力,启发小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自主分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3.将合作探究活动融入数学思维教学

由于小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小学生个体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深度都各不相同。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不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需要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展开“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他们能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中,互相启发并协同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个体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体积与容积”专项练习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小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意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选取若干个不规则石块,让学生把石块放进盛有水的容器之中(水需要没过石块),以此来计算石块的体积。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分析与讨论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其协作意识与团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与手段,提高小学生个体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将数形结合思想、生活即教育理念、合作探究活动与数学思维教学相融合,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具体化、直观化、生活化与合作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个体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