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益智学习活动探究
作者: 付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这个词也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主流词汇。核心素养其实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科教学和自身实践所形成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由于各学科的特点,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千差万别。小学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数学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培养形成的数学思维以及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处于发育阶段,专注力有限,对外界的认识和感觉还不够丰富,随时会对新的东西产生好奇心,而对旧的东西失去耐心。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太僵化、固化,教师仅仅传授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若不能结合生活和生动有趣的课堂实践来进行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学习思维僵化、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而小学数学益智活动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具有独特的优势。小学数学益智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活动,在课程设计和学习思路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在认真研读数学课本的基础上,加强对数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研究,理顺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和内在规律,拓宽数学知识视野,建立健全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思考人生,以数学的思维框架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升与毫升》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没能很好地了解这两个单位的含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瓶瓶罐罐,并留意它们的体积和容积。期间,学生会发现许多不同的单位,如克、千克、升、毫升,这些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理解和比较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有趣,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探究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促使他们主动寻找数学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和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要用到的益智工具是七巧板。”然后,向学生讲解七巧板的发展历史、具体结构以及有关的游戏,让他们了解七巧板的功能。教师向学生展示七巧板,让他们把七巧板拼凑在一起,并思考“七巧板到底是怎么组合出来的”,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最后,教师将七巧板组合为一个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并逐一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组合图重新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过程,对组合图的面积进行探索。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准备好简单的纸板、笔、剪刀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时钟”,让学生在刻度、时针、分针、秒针的制作中,对钟表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手工制作的教具会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强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合作沟通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有利于班级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提高自信,加强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实现整体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在小组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别人的身上学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同时,要密切注意团队的配合,当学生有明显的抗拒、不配合的时候,就要对他们的团队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而言,协作比单独完成要困难得多,教师应加强对各个小组的观察,并能适时地解决各种问题。
四、实施问题驱动策略
课堂问答是一种很普遍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沟通的方式,它既能优化教学方式,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因此具有启发、创新等多种教学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解释;其次,可以安排课堂上的知识问答,用提问的方式深入理解;最后,把复习当作课堂的结尾,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贯彻“思学并重”的教学思想。
例如,在《轴对称和平移》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第一个步骤知识解释开始,比如轴对称,是轴对称图形的简称,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演示图形的移动模式,从而使图形的移动更为直观。然后教师再引导提问,比如,针对“平面移动与轴线对称有何相似之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运用剪裁、对折等方式进行练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实践。这种方法可以使课堂上的三个部分结合起来,从而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以核心问题为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科知识,体现学科特点,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并促使学生在持续的学习中反思。
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通常,教师和学校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指标,而忽略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对学生素质的衡量出现偏差。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掌握不全面,更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课堂表现、课下活动参与成绩、小组成员互评成绩等。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表现,课下活动参与成绩主要体现在课堂下的表现,课下活动参与成绩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教师布置的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一些积极的拓展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各项评估指标进行更科学的评估,不同的班级对学生的评分也会有所不同。针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评估,并对自己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与教师的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要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沟通交流,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多方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湘潭路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