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赛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郑金国 董天戈足球赛对抗性强、战术多变、参与人数多,是一项适合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项目。校园足球赛是传递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后备足球人才的必经之路。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关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工作计划和实施要求,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身体素质,设计校园足球赛,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体育教学实践效果。在赛前、赛中、赛后等环节,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赛的积极性,利用不同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队合作的体育精神。
一、比赛宣传:设置奖项,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校园足球赛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赛前进行比赛宣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关注度。鉴于校园足球赛是传统运动赛事,其关注度仅次于校园田径运动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设置奖项的方式,在赛前宣传中调动学生报名参赛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足球运动热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利于推进体育教学实践。
良好的氛围是开展校园足球赛、营造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以设置奖项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授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先锋球员”荣誉称号,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和训练氛围,让学生勇争第一,培养他们参与校园足球赛的能力,同时能够产生对足球运动的热情。针对因特殊情况无法上场比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计“小记者、敬业摄影员”等荣誉称号,鼓励学生参与到赛前采访、赛中记录、赛后总结活动中,使之能够积累丰富的比赛采访经验,为今后的足球运动作准备。同时,教师也要针对球队设计“最佳集体”称号,让学生积极组建球队参加比赛,激发学生参与校园足球赛的热情,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二、赛前准备: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足球素养
参与校园足球赛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育运动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身体素质以及足球运动经验。在赛前准备期间,教师强化学生的体育理论、足球运动基础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足球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强度相对较大的足球比赛,使之能够做到“随时能上场,上场能得分”。教师要根据赛程、比赛形式等,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入手,利用多元化训练活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积累其运动经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足球运动理念。
赛前训练是学生参与校园足球赛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设计训练活动方案,既要体现足球训练活动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要将提升学生的足球技术与足球素养作为训练活动的核心目标,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其实践水平。
然后,教师要开展足球规则、关键技术知识竞答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产生良性竞争意识,在抢答中学习理论,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大课间、体育课程,开展不同形式的足球实践训练。“出脚一秒钟,背后十年功。”基本功的练习对于足球技能水平有深远影响,教师要从带球跑、射门、防守三方面入手设计训练项目,以“超越跑、加速跑、折返跑”的形式,锻炼学生的体能,使之能够在赛场上拥有足够体能完成带球急停、加速突破。此外,战术配合是足球比赛取胜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设计战术方案,并在训练中不断尝试,寻找适合突破、防守的最佳战术,以提高球队的整体实力。
最后,教师要设计应急预案,在训练中针对“守门员、前锋、中锋”等关键位置球员能力被压制的情况,设计特殊训练活动,开展“轮换射门、阵型转换”活动,利用专项训练,提高守门员的防守能力、其他球员的射门准度,让学生在训练中凭借个人素养与团队协作,将球队的优势放大,增强赛场统治力。
三、赛中调节:适当指导,保障比赛顺利进行
小学校园足球赛始终坚持以运动健身、合作竞争为目标,旨在通过规范化、系列化、多样化的足球比赛活动,打造精彩纷呈的足球文化,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其身心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学习、训练引导作用,而在比赛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调整比赛节奏,给予不同队伍学生适当的指导,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推进校园足球赛活动的开展,保障比赛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要以“教练员”或“裁判员”的身份参与比赛,以保障校园足球赛顺利进行。然后,教师作为“教练员”时,要从战术布置、队员轮换、战略犯规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把握对抗尺度,依据日常足球训练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通过学习掌握的足球理论基础知识,在比赛中灵活处理各种难题。小学校园足球赛是在“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理念下开展的体育运动,教师需要发挥好“教练员”的职能,在赛场边提醒学生及时通过跑动寻找攻防机会,利用传球突破对方球队的防守战线,也要在学生出现“体力不支”之前,及时进行“球员轮换”,确保赛场上的队伍整体体能处于正常状态。而教师作为“裁判员”时,则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全体参赛学生,要从比赛秩序、精神风貌两方面入手,组织学生进行赛前动员活动,宣讲比赛关键细则,让双方球员握手示意,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比赛,赛出风格、赛出友谊。最后,教师要根据校园足球赛规则,对学生的场上犯规情况进行合理判定,并做出正确决断,以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好“裁判员”身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比赛建议,规范学生的足球比赛动作,让学生通过比赛,感受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积累丰富的赛场对抗经验。
四、赛后反思:总结经验,培养学生运动信心
通常情况下,校园足球赛项目对学生的个人运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竞赛经验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克服枯燥训练带来的压力,才能在校园足球赛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赛后进行总结,复盘足球赛,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在后续的训练与比赛中予以修缮,由此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信心。
例如,在校园足球赛结束的第一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赛前准备、团队配合、关键射门等,通过全面梳理比赛,按照“及格、中等、高等”三个标准对自己的表现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利用赛况视频、图文等资料,让学生观察传球、过人、冲撞、防守、射门动作的规范性,联系学生在赛前训练中的表现,使之明白赛场上的优秀表现与日常训练密切相关。部分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会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完成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在比赛中也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无法冷静处理各种比赛状况,导致输球。针对学生因输球而出现的负面情绪,教师要在赛后反思环节运用暗示法教育学生理性看待比赛结果,即在开始训练或者比赛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比赛前刻苦训练,在赛场上全力以赴。良好的反思可以总结比赛不足、积累比赛经验,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队伍,针对校园足球赛中的攻防转换、传球配合、战术实施、暗号设置等进行专项训练,由此培养良好的反思意识,使之能够自觉在赛后复盘,总结得失原因,形成顽强不屈的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足球运动自信,在今后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开展校园足球赛是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方面的一次创新,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积极影响,可以助力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发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校园足球赛旨在让学生对足球对抗、战术实施产生强烈兴趣,从而提高其足球运动技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校园足球赛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遵循因人而异、由易到难、质量至上的原则,保障学生健康有序地参与比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思维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后备足球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