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奕蕾 魏兴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大众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鲁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既是文艺的大众化,同样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大众化。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和展现群众的生活,同时文艺工作者也通过向群众学习,向民间艺术学习,转变阶级立场,使自己成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延安时期鲁艺的艺术大众化实践也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提供了借鉴,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唱响新时代文艺的主旋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升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文化大众化建设的经验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有裨益。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也成为最繁荣的文化。毛泽东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文艺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体现为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等。
一、文艺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文艺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延安时期文艺的实际就是用文艺唤起民众,动员广大民众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去,因而文艺的大众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应有之义。1938年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提出了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民族化,这种形式在文艺领域也同样适用。
延安时期,大量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涌向延安,据统计,到1943年年底时,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为了安置这些革命青年,延安成立了众多的高校,如抗大、陕北公学、鲁艺等,众多的文艺团体也相继成立,延安文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关门提高等问题。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前的鲁艺,在一段时间内崇尚西方文化,文学系崇尚西方古典文学,戏剧系喜欢演国外的大戏,音乐系喜欢搞西方大合唱,美术系的学生更喜欢毕加索、马蒂斯的表现手法等,这些在当时的延安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为此,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从革命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普及与提高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释,他强调:“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他号召艺术家要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最通俗化、具体化的概括。
二、鲁艺文艺大众化实践
鲁迅艺术学院认真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教学,迅速改变教学方针,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鲁艺利用原来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西北文艺工作团、鲁艺实验剧团、鲁艺平剧团、鲁艺木刻工作团等机构,深入群众当中,向群众学习。
1. 深入群众,深入部队
在“深入群众、深入部队”的指示下,鲁艺实验剧团赴晋东南抗战前线为部队演出,一直持续到1944年。如,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到抗日根据地,先后到达晋东南和晋察冀进行木刻宣传,创作了大量反映军队战斗和群众生活的作品,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古元的《新旧光景》等。
特别是美术系学生古元,1940年古元到碾庄下乡,从学习农民的语言、着装开始,与农民共同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群众生活的经典名作,如《减租会》《逃亡地主又归来》等。他与农民一道“下地耕种、背柴、推磨、铡草,学到了很多实际知识”,陆定一将古元在碾庄的下乡称为“文化真正下乡的道路”,也成为延安1943年下乡运动的指导。正如《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中所说:“能使自身群众化,能实际领导群众,能获得群众的真实信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以文艺为武器,唤醒广大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2.通俗化宣传
工农兵反映鲁艺的作品听不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鲁艺所采取的语言、方式不是工农群众所喜爱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特别在宣传工作中一直强调:“要尽可能的通俗化,使他真正能够深入极广大的劳动群众中去。”陈荒煤跟随鲁艺工作团深入前线,他说道:“大众化的口号应该用实践来充实、来提高,大众需要文艺,也爱好文艺,但需要简短的流畅的(形式上),有真实性的表达和艺术性的描绘(内容上)的作品,用民族的民间的形式来作为基础,通俗、活泼、生动、有趣的作品是最合适于他们读的……”
鲁艺工作团团长张庚,一直跟着鲁艺工作团进行宣传工作,他回忆当时的演出,秧歌剧用陕北话写、用陕北话演奏,更加的生动。正如鲁艺的院长周扬所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首先要学习群众的语言,什么是群众语言呢?就是民间口语。”不光在语言的形式上要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在语言内容上更是如此,有些学员在写唱词的时候喜欢用歇后语,认为这样更适合延长,但是这种情况在农民中却很少见,农民们更喜欢那些表现他们生活的语言,“我们更应该多多学习和应用那些能充分表现老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活的,正在生长、不断生长的东西”。
鲁艺师生以工农群众喜爱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创作,在这种通俗化的宣传下,他们创作的戏剧、舞蹈深受工农群众的欢迎,这一时期的《兄妹开荒》《惯匪周子山》《拥军花鼓》等秧歌剧深受群众喜爱,群众亲切地称呼鲁艺的师生为“鲁艺家”。
3.反映群众生活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创作了大量反映群众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特别是戏剧这样感染力强、容量大、能够直接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呈现井喷之势。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当属《白毛女》,它根据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前线服务时收集到的民间传说进行提炼、加工、改编而成。《白毛女》在当时能够引起巨大的轰动,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三、文艺工作者的大众化
鲁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启蒙,不仅仅是面向工农兵群众的大众化,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大众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的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不仅仅在于提高工农群众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对文艺工作者进行改造和提高,使文艺工作者也成为群众的一员。不仅仅做到“到群众中去”,更要做到“从群众中来”。
1.向群众学习
1943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任弼时专门写了《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这篇文章是整风运动中改造党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指南,同时也是鲁艺改造“关门办学”的指南。鲁艺的文艺大众化的实践就是不断向群众学习的实践。
对于大众化实践中向群众学习,鲁艺的师生也有深刻的思考,院长周扬认为,过去的大众化只流于语言文字的形式,“没有或至少很少想到过向大众学习”。在创作实践中,凡是有关群众生活的创作鲁艺师生都深入群众当中,向群众咨询意见。如,在创作《白毛女》的过程中,学习群众的语言、穿着、动作、形态等。贺敬之说:“如果演的是群众熟悉的事,那群众是我们的先生,是最高级的鉴赏者,最权威的批评家。”
2.吸纳民间艺术
鲁艺在文艺大众化实践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延安地区的传统文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民间文艺,胡蛮在总结鲁艺成立两周年的成绩时说:“关于民族形式的创造,这里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利用旧形式’,一方面也创造着民族的新作风。前者被广泛地应用到作品上深入到民间并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鲁艺将民间艺术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了“旧形式研究课程”“民歌研究”等课程,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材料,在何其芳、吕冀等人的带领下,先后编撰了《陕北民歌选》《陕甘宁边区民歌》等。为了充分利用民间艺术,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造。特别是美术系的师生,在木刻作品中也借鉴了传统年画的特色。
鲁艺工作团经常深入陕北县区进行文艺汇演,在演出过程中也主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在子洲时专门将驼耳巷道情班子中的农民演员请到团里来住了一晚,向他们学习道情调子。工作团在总结工作经验时说道:“我们有些剧本所以能获得欢迎,除了比较能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斗争生活,原因之一是:一方面我们过去对民间形式的注意多少有些基础(如郿鄠),同时又敢于大胆利用(工作上也需要这样做)。”
3.文艺工作者的大众化
从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界就提倡文艺大众化,苏区时期瞿秋白对文艺大众化提出了很多见解。直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艺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才真正做到了文艺的大众化。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本身没有大众化。
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中也努力改造和转变思想,使自己成为大众中的一员,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正如作家林默涵所说,作家的立场就是工农大众的立场,“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和工农大众同生死、共苦乐的。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没有歪曲地把工农的姿态真实地表现出来”。文艺工作者要将自己融入群众中,而不是作为群众的导师,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
延安时期鲁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也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提供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先后出席文艺座谈会,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鲁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对新时代的文艺工作提供很多借鉴。首先,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提供借鉴。鲁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深入群众,将自己融为群众的一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展现群众生活,这些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其次,为新时代的文艺形式提供借鉴。鲁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充分利用民间美术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参考。最后,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鲁艺时期文艺大众化实践是为配合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抗日战争进行动员宣传,新时代的文艺也要服从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现实和中心任务,为时代明德、为时代立传,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本文系2021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科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鲁艺精神融入新时代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XK028。)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