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韵律文化,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实效

作者: 宋丽华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古诗词无疑是其中历经长久沉淀、经受代代传承而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后人应当积极挖掘与传扬的经典。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对古典诗词的编排也是极为重视的。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领会编者意图,明确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使学生爱上诗词诵读,乐学古文经典,将古诗文中的文化精髓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应注重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优化,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学习价值。这样,教师教学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学会品味古诗词中的韵律,以此令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一、丰富教学途径,增强诗词朗读氛围

小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粗浅,在古诗词学习中,也不一定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由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轻松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针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利用丰富的教学途径,使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倍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或网络等,突出古诗词朗读的韵律美,为学生营造朗读氛围,使其产生自主朗读的意愿。从“读”开始,为学生古诗词学习做好基础准备。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提升教学观念的高度,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与意义,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能够透过诗词,享受诗人所见之景,感知诗人所怀之情。同时,三年级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也已经具备大胆想象的特质,更利于教师引导其品味诗词之美。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朗读活动,帮助学生通过间歇性的朗读,一步步深入诗词核心,探索作者的内心。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展示此前已学的描绘美妙山水的诗句,要求学生展开朗读,从而为接下来的朗读活动做好铺垫。在引入此诗的教学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诗词范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诗词的自主朗读,并为其提供优美的诗词配乐,使得课堂上的朗读氛围获得突破。然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要求小组代表进行朗读,并对其进行评分,将这一朗读活动“演化”成一次小型的朗诵比赛。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兴致高涨,为其接下来的内涵与情感学习奠定基础。在引导学生想象此诗的画面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进行逐句朗读,逐步感受其中深藏的韵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动力被激活,对此诗的理解也会逐步达到由表及里的目标。

仅仅是朗读,教师便可衍生出各种活动,浓郁朗读氛围的营造、朗读结果的适时展示,以及对学生“怎么读”的疑问的步步引导,令学生的学习状态更为放松,从而保持稳定而积极的学习情绪,提升语文诗词教学价值。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诗词意境品味

古诗词中的韵律美并不能完全代表古诗词文化。虽篇幅简短,但古诗词却能以寥寥几笔描写、衬托出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这是因其用词巧妙而有力。而好词好句的运用,令诗词整体增色不少,同时,读者也能从中品出诗词的意境,这也是读诗、品诗的重要目的。对于学生而言,要求其深切感知诗中意境,是较为困难的,因而教师想要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还需下一番“苦功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直观思维习惯,为学生创设各种品味诗词的情境,使其更易投入到诗词的探究中去,从而初探诗词的意境,“浅尝”一番后,对诗词的“意境”具备更为准确的“定位”。基于此,教师的诗词教学也能达到更为有效的优化,发挥其教学作用,令学生对诗词之美了解得更为深切。

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王维的写法艺术,感知其诗风的独特性。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意象展开了解和探寻,从而使学生更能深入意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时,要把握时机,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其意境品味能力的提升。在诗歌鉴赏环节,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何为“意象”,对此,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同学们,诗人通过一些意象的组合,将一幅清新脱俗、自然美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想象到,他的诗中有怎样的景色吗?”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山居秋暝图》,并配以典雅而柔美的古乐,学生的心绪一下飞入诗中,从而使其想象思维横生,并很快找出了诗中的意象。这时,学生对于“意象”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使教师接下来的意境教学更具把握性。而后,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对每一句诗所展现的画面进行想象,并辅以相关画作的展示,鼓励学生为画“命名”,使其能够对此诗意象展开更为细致的观察。

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营造了学习氛围,利于其体会意象对意境的构成作用,感知意境的魅力。此外,还帮助教师实现了更为高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更为深刻的优化,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中意境美的良好体验。

三、拓展背景知识,深化诗词文化内涵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历较少,其知识储备较为匮乏,接触的知识面也较为单一,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仅限于较为表面的内容。对此,教师想要帮助学生轻松感知古诗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各种情感与思想,还需为学生拓展背景知识,引导其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展开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在充分了解诗词的背景之后,便能展开更为合理的想象,甚至基于作者的经历,产生极强的共情力,以此更为深入地体会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教师展开拓展教学,也是诗词教学策略优化迈出的一大步,这对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文化的底蕴具有突出的作用,将促使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树立传承中国文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教师首先可在预习环节,为学生安排“了解陆游故事”为主题的预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上网、阅读等途径,找寻诗人陆游的“印记”,并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创设“说说陆游”的环节,为学生酝酿学习情感、展开共情等创造机会。而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便可提及诗人陆游,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诗人的印象,教师可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其他相关古诗,如,《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对家人后代的临终嘱托,其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这样的旧知联想,更利于学生在“知人论世”之后,联系古诗的内容,自觉展开情感的想象。而后,教师便向学生具体介绍陆游的生平,并链接至课文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行提问,比如:“陆游在写诗时,心怀悲愤却又充满希望,无可奈何却又激情满满,这样的矛盾心情你能从诗题中看出来吗?”基于对陆游本人及其写诗的背景,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诗词讨论氛围逐渐热烈。

教师对诗词背景的拓展,给了课堂良好的开端,也使得学生渐渐明白,每一首古诗词背后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故事。这样的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更使其能够感知古诗词中潜藏的中华文化之精深与华美。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精益求精。教师只有对古诗词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文化基础,弘扬文化精神,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实现素养与能力的共同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