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知识拓展,深入解读文本
作者: 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主旨,文本阅读应涉及对文本的解读、品读与鉴赏三个部分。文本解读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语文课堂应予以重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多组织一些文本解读任务,带领学生从文本解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助力学生的知识拓展。
一、交际训练,结合语言建构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教学的内容较多,为全面贯彻文本解读的思想,教师要带领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与思维。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掌握情况,考虑文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语言交际方面的训练活动,通过这些训练活动,使学生对文本中的句子有更清晰的掌握,从而将文本学习与语言交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进步。
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有了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后,为保障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提升,教师也需要创设语言交际训练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从语言建构的角度,系统分析文本内容。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故事情节,在小组内开展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体会角色中的性格特点。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展示出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的语气与神态,也表演出陶罐“谦虚、兴奋”的语气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看出铁罐的骄傲、陶罐的谦虚的?”通过角色扮演和问题引导,学生可以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人物语言、性格特点,教师再对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就可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文本解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需结合文章内容,组织专业的交际训练,从语言建构的角度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美文分析,结合审美鉴赏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中,美文分析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根据对小学语文的教材分析,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美文,通过对这些美文的鉴赏,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语言表述的技巧和手法,这样,在对一个事物展开描写时,学生就能有效利用自己在文本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美文分析,可以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对文本解读、文字鉴赏产生更高的兴趣,但在美文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某个单一的角度,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与鉴赏。
例如,在教学《刷子李》一课时,其中的文字非常优美,可以作为美文分析的对象。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来说,所实施的文本解读,是为了让学生在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到人性之美。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提前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刻画的人物性格与特点,随后,带领学生分析在课文中可以反映“刷子李”性格特点的句子或者字词。如:“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一句反映了“刷子李”对自己技艺的自信,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再刷下一面墙”,这一句说明了“刷子李”干活非常有章法。在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后,教师与学生可以针对文本语言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感受用平凡文字塑造人物品质的魅力。这篇文章中对“刷子李”的外貌和刷墙技术等的描写,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学生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文本解读活动,还需注重美文分析,教师需带领学生对一些美文展开文字、情感等的鉴赏,让学生在文本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从而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问题引导,结合思维发展解读文本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认知水平较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需注重问题引导方法的应用,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可突破原先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为发挥问题引导在学生文本解读方面的作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可以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由浅至深对文章内容展开深层次的分析,找准文本解读的立足点。学生在思维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些差异,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搭配。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文章短小且精炼,基本上学生在阅读过几遍后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可以清晰掌握每个字词的用法和表达。但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则寓言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关于文章中“而身为宋国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仅仅是因为“兔不可复得”吗?在本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为什么强调了“宋人有耕者”,这一内容与后续故事的发展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吗?你们可以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角度,说一说这两种文明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吗?与本篇文章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文章内涵有更清晰的把握,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中的故事发展及蕴含的道理。
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他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为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需重视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发挥问题对学生文本解读的引导作用。
四、文化渗透,结合文化传承解读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蕴含着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对这类型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对文章基本语言和文字的解读,更需要重视文章背后所蕴含文化的挖掘,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促进文本解读的高效开展。随着当前教育领域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也须向学生传授文化渗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步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需要让学生在本篇文章的学习中,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背景、过程及造成的结果,而对这些内容的剖析,实际上就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在圆明园毁灭时这一阶段的世界局势、国内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情况,通过向学生传输这些知识点,可以让他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出圆明园毁灭背后的直接原因,对文章中“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一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细化分析,可以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做新时代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从而培养强烈的家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过程中,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师在一些文章的教学中,也需要向学生渗透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语文学习与文化继承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总之,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师需要重视文本解读,带领学生对各种类型、题材的文章开展深层次的剖析,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遇到各种文本时,都可以深层次理解其中的主旨与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