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意共生,让语文课堂别样精彩
作者: 江丽娟语文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而应该参考课程改革理念,推进言意共生,带领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语言与情感。
一、关注文本想象,展开补写训练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包含各类文本的阅读,教师在带领学生展开文本阅读时,往往是直接按照文本的节奏开展教学活动,并未关注文本本身的完整性,未带领学生拓展文本内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为节选部分或者一些文章看似完整,但在语义方面的完整性不够,对于这类型的文章来说,为促进言意共生,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深入分析文章的留白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保持阅读、写作的高度结合,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想象。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文章篇幅虽然相对较短,但在文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思想,使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有想象的空间,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发现,在最初阶段,钟子期听出了伯牙“志在泰山”的思想,随后他又听了一段时间,又听出了伯牙“志在流水”的想法,琴声的转化时间较短且非常流畅。参考这一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钟子期是怎么在听琴的过程中感受到伯牙的想法的?有什么依据?在听琴的过程中,他自己有什么感受?在原文中,伯牙在听到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俞伯牙在钟子期去世以后,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想象的内容,在学生开展想象时,教师不应有过多的限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自由表达其想法。
语文课堂上为促进言意共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重视文本想象,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展开合理化想象,并组织补写训练,使每个学生在文本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可以将文本中的文字语言、情感韵味结合起来。
二、关注文本体裁,展开仿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数量众多,每一册的教材中都包含了不同体裁的文章,语文课堂上教师需注意对文本体裁的全面关注,使学生可以在文本学习中,掌握不同体裁文本的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不给学生传授与体裁相关的知识,在对学生开展文本教学时,直接向学生传授文本内容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掌握文本内容的精髓。而在语文学科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存在写法、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同样是言意共生理念下需重视的部分。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文描写了外国侵略者对圆明园侵略的恶劣行径,教师在带领学生探析文章内容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你们对文章的理解,这一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是怎么判定的?”大部分学生阅读了文章后可以发现,文本中的内容并未围绕某一特定的事件或者人物展开,而将侧重点集中在圆明园结构和历史上。在教师提问、学生阅读的配合下,学生意识到这篇文章为典型的说明文。随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可以得到与圆明园相关的哪些信息?”一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文章内容围绕圆明园的地理位置、结构、价值、历史展开,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意识到圆明园的毁灭对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关注文本体裁后,也需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仿写练习,通过仿写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拓宽品悟实践,升华言意认知
教师在组织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文本中已有的和浅层的内容,还需要带领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拓展,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延伸文本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可以将在文本阅读中接收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从文章的阅读感知升华到认知品质与思维,扩大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与思维,为言意共生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适应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文章的开头部分,详细描写了少年闰土的肖像,这一部分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在脑海中呈现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平凡的文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作者所刻画的少年闰土,形象鲜明,说明作者的写法是非常成功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让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作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节性的语言描述,让其他学生猜一猜描述的对象是谁?在学生展开人物描写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关于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在正式写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有鲜明特征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观察描写对象的细节,并进行语言整合。在课堂上开展这种趣味性的描写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拓宽对文章的认识深度,从言意共生的角度,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上为引导学生学会言意共生,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从文章内容上实施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拓展中升华学生对言意的认知与感悟,进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言意共生的思维。
四、关注文本思想,展开整合训练
一些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理解的是浅层的内容,对深层次的情感或者内涵等方面把握不清晰,长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也难以保障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对任何体裁的文章来说,思想都是文章的精髓,在文本分析与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体会文本中的语言,更需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分析文章思想是如何贯穿全文主线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思想,并从思想的角度展开整合训练。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其中有着明显的故事情节性。对于这一类型的文章,可以在学生阅读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在整合文本时,学生需将文本中的重点事实描述出来,并在描述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如,根据对文本的分析,一些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复述:“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叫蔺相如,这个人为赵国屡立奇功,在赵国的地位非常高。”这一简单的描述,就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随后,继续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展开描述:“因为赵王非常信赖蔺相如,也就导致另一位重臣廉颇非常不满,两人谁也不服谁,在重大朝政大事上经常斗智斗勇。”通过这一整合训练活动在课堂上的开展使学生在文本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理清重点,把握关键信息。
为促进言意共生,打造精彩语文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所组织的各种文本教学活动,都应该从根本上注意文本思想,通过文本思想,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整合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在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条件下,言意共生成为教师与学生关注的重点方面。因此,为构建高效课堂,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教师应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创新,用言意共生,打造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