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文本,领略精彩
作者: 郁卫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素材,从阅读中充实知识储备,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联系时代特征,促进文本品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与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由于小学语文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新的要求,在组织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文本品读。在文本品读时,要求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浅层次的熟悉字词和段落,而应该细读、精读文章,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把握文本的情感,将文本品读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作者从自己的视角,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生平。学生在品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不仅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典型事迹,更能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和为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品读文章时,关键要让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只有达到这一品读目标,才意味着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但是,教师需要思考怎么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品读掌握人物形象?特别是在那样的时代下,正缺少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才。在学习这篇文章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特征,收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等资料。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分享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出现,都有其时代特征。在文本品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文章内容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通过对比品读,体察语言维度
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说,品读实际上是对文本中语言和字词的鉴赏,但语言和字词的鉴赏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意思和用法上,而应该品出文字的独到之处。由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限,接受语文系统化学习的时间较短,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和文字的精妙之处,就需要采用对比品读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展开对比。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将文本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检查这些关键词在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时的用法是否存在差异。其次,对一些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加以替换,通过替换的方式体会词语的用法。最后,选择与文章相似的文本,开展对比阅读。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可以发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在第11自然段连续两次使用了“啄”,原文为:“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根据对上下文的分析,发现两处“啄”的对象不同,前一个是笔尖,后一个是手指。在文本品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组织这种类型的品读和文字鉴赏活动,使学生在字词对比中,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妙之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文字品读的要求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部分学生提出“啄”的部位有所不同,说明珍珠鸟对作者是非常信任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啄”字的使用,恰好反映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与保护。通过赏析作者用词的巧妙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呈现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小学语文中的文本品读需重视对比品读在课堂上的实施,因为汉语文化是非常神奇的,即使是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或者手法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对比品读,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和烘托情感。
三、营造品读氛围,静待学生体悟
语文课堂上的文本品读,实际上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保障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就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文本阅读,对文本内容和情感形成更清晰的认知。因此,文本品读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体验,如果课堂秩序不好,存在过多的干扰因素,很难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文本品读中。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文本品读活动,也需要重视营造品读氛围。
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为了给学生的文本品读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文本品读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比较适合阅读的轻音乐,轻音乐能够使学生快速放松身心,以最好的状态参与文本品读。教师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在学生自由阅读前,教师要提出与本篇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小鸟,听到小鸟的叫声。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这些小鸟减少了或者不见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不需要让学生立即回答,而应该让学生先阅读本篇文章,在阅读完文章后回答问题。在教师的问题导入下,每个学生都带着好奇心开始了这篇文章的阅读,部分学生采取了默读的方式,还有学生采取了轻声阅读的方式,在轻音乐的烘托下,学生快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中。在学生阅读完以后,可以挑选部分学生回答前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语文课堂上开展的文本品读活动,也需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类型,给学生的品读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条件,用氛围与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文本阅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
四、设置文本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在文本品读的过程中,不单单是用眼睛看过就可以,还需要在眼睛看的同时动脑思考,如果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只是机械地浏览,这种阅读和品读是毫无价值的。在文本品读中的思考,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的重新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为在文本品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品读的过程中,应该立足文本的内容,巧妙设置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带着问题阅读,在方向指引下阅读。
例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小朋友、爸爸、老爷爷都爬上了天都峰?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如,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某些段落,分析这几个段落重点讲述了什么内容。针对学生的文本品读,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帮助学生在文本品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品读是极为重要的,为提高文本品读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品读的过程中,掌握用词、表达方面的精妙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