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课外阅读,“读”出别样精彩
作者: 贝治洲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年龄尚小,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弱,且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若想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推动学生开展大量阅读,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上进行阅读显然无法实现。因此,应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上,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本之中的写作技巧,理解文章脉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增强其课外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深入探究,旨在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推荐合理书籍,培养学生阅读价值观
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仅仅从书籍名称或书籍封面的图案进行挑选,这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面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充分展现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阅读环节还要为学生普及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增强阅读品质,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应注意选用代表作或同一题材的书。
例如,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应选择《朝花夕拾》《雾都孤儿》《史记》《繁星·春水》《绿山墙的安妮》等。同时,教师可在班级内部让学生之间进行好书推荐,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有学生推荐《狼王梦》时,教师可从旁指引学生说出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在读完整本书籍后有什么感想,哪些人应该读此类书。其他学生在聆听该学生对书籍理解的同时会对书籍故事产生初步了解,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此种推荐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推荐科学合理的书籍使他们开展阅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驱动力,满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教师可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学习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走进名家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学生阅读状态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如今很多学生对名著类书籍毫无兴趣,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反感与抵触心理。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名著会让学生产生畏惧,且学生注意力与阅读持久力较弱,对名著阅读缺少耐心。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结合课内阅读文章开展走进名家名著的阅读活动,由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这样可以降低名著阅读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量,显著提高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欲望。
例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本单元收录的阅读文章皆与各地文化习俗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有中秋节、春节以及寒食节等,学生会对此产生极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当教师讲解《腊八粥》《北京的春节》等课程时,可以顺势为学生引入《腊八粥》其他节选或斯妤所著《除夕》,强化学生记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有了教师之前的讲解铺垫,学生会更轻松地开展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应具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持久力,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与探究意识的培养。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而言,名著阅读可以快速增强学生的阅读品位,可以巩固课堂内教学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素材库,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的关键渠道。
三、加强方法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时,教师必须加强方法指导力度,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方法的讲解,指导学生正确开展阅读,帮助学生掌握默读法、略读法以及精读法等多种阅读技巧,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书籍选用恰当的阅读手段。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及身心发展规律,遵从激发兴趣、积极尝试以及总结分享三步走的模式增强学生阅读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阅读意识,促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当教师针对学生开展曹文轩所著的《青铜葵花》课外阅读时,可以先指导学生从书籍的封面入手,让学生猜测葵花与青铜在日常生活中毫无关联的事物为何会被读者放在一起作为书名,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对封面图画进行深入观察,根据封面上的两个小孩的画面推测出故事的两个主人公。接着,让学生朗读封底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这句话,突出本次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翻开书籍对目录进行通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大麦地上究竟出现了哪些故事?最后当学生阅读整本课外书籍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书中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你觉得葵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等问题,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书籍之中的人物、事物与情感,感受汉语言独有的魅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水平,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进行多样评价,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评价也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过程以及结果的一个反馈,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三者之间的通力合作,才可以保证评价的实效性。学生自身心理仍然比较脆弱,需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有效呵护,可以积极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深入挖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开展阅读评价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以及阅读习惯都可以纳入评价之中,整体评价一定要深刻有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推动学生持续性良好发展。
例如,在课外阅读中,师生双方可以对同一本书进行阅读,并利用班会或语文课堂等时间让学生深入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其他看过此类书籍的学生可在聆听后进行补充与点评,并写出评语。如,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要是对革命岁月进行重温,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白桦树下的女孩》《木棉流年》等抗战题材的课外书籍,学生阅读后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互评、同桌互评等评价活动。学生可以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之中分享读书心得,从多个角度对书籍进行深入探究。此种评价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个体之间智慧的碰撞,利于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阅读过程中“学生读、教师评”的单向评价模式,将学生放于评价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由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生生互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与阅读积极性,利于学生在评价之中深入思考,彼此启发。
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及写作等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书籍,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品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此外,课外阅读环节并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与补充,还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进入全新阶段,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能达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