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信息技术,助力学科主导下的跨界学习

作者: 顾林彬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时代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目标和心愿。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实用的学科,它在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有着强大的支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助力学科主导下的跨界学习。

一、设计查阅任务,探索数学资源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发现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数学并不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组织学生探索更多的数学资源,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更多与数学有关的奥秘和乐趣。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在生活中有哪些信息是需要用大数表达的。这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十分新奇,于是学生兴趣满满地进行数据查询和收集。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把收集来的与大数相关的数据在班上进行简单分享。有的学生收集了时间数据,一天有24个小时也就是1440分钟,86400秒,一年有365天也就是有8760个小时,525600分钟,31536000秒。这个时间数据既能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活中的大数,又能加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养成节约时间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收集了中国之最的相关数据,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长度是6397千米,换成以米为单位的话,就是6397000米,等等。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已经是科技化的社会。从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数学与信息技术两门学科融合发展的途径。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接触更多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还能在家里利用手机或电脑开展学习,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录制一些微课上传到家校群中,便于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听到教师的讲解,巩固课上学得不太明白的知识点,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索数学知识,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连乘和连除》中的应用题时,课上有部分学生对这些应用题理解得并不透彻,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教师便在课下专门录制了一条微课视频,视频中讲解了一个连乘与连除相结合的应用题。题目为:6台机器8小时能够加工576个零件,12台机器16小时能够加工多少个零件?教师在视频中讲解道:“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每台机器每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也就是归一问题,要先求出单一量是多少。在这道题中,我们需要先用到连除计算单一量,即576÷6÷8=12(个),每台机器每小时能够做12个零件,然后再用连乘计算出总量,12×12×16=2304(个)。”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还特意加上了零件与机器的变化过程动图,方便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查看教师的视频也能实现高效学习。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原本学生只能在教室接受知识的讲解,有了信息技术之后,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三、打造新颖环节,激活学生动力

学生一周有五天都在学校上课,总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对待数学学习也会失去往日的活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的环节,从不同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各种想要呈现的视频动画、图文资料、互动小程序等,并且每一次都不重复,对于新鲜的事物,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这样做既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整数的简便运算》一课时,在学习了各种运算定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他们的技能。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随机抽取学生和题目的小程序,只要教师点击小程序上的按钮,就能随机显示一名学生的名字和一道简便运算的题目,如抽到“张小明”就会显示25×99×4这道题,被抽到的学生张小明就需要到黑板上板书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比一比谁算得快。这个小程序一出现,班里的氛围顿时变得又兴奋又紧张,原本枯燥乏味的运算练习,加上了小程序的操作,变得如同抽奖一般,学生的动力和兴趣瞬间被激活,练习的认真程度和正确率都高出了许多。

新鲜感永远是保持动力的关键因素。今天上课用一个小程序,明天上课用一条有趣的视频,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新颖的教学环节,是打造优质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变抽象为具体,突破学习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把原本抽象的思维逻辑转变成具体、直观的内容。数学中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通过直观思维来理解,这些问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或思维逻辑能力,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无法突破重点难点,就无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日后的学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材内容,提前预设学生可能会在哪些知识点上出现困惑,然后结合信息技术设计讲解视频或课件,在课堂上直观呈现、反复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课时,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上课时,教师打开提前准备好的课件,课件的内容是用12个1cm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形,将所有可能搭成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每当教师点击一次课件,课件上就会动态呈现出一种搭建方式,如把12个1cm³的小正方体一字排开,每排的个数是12个,一共1排、1层,体积是12cm³。再次点击课件,就会呈现出第二种排列方法,如每排6个,共2排、1层,体积还是12cm³。通过几次演示,学生发现了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把这三个数据相乘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知识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相较于教师口头讲解理解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来突破难点,则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入浅出,不仅能够让学习变得更简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板书负担,一举多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找寻更多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并且让数学教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接受信息技术形式的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询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所以,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准备、认真反思、加强整合,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这样课堂的引领下,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